吴文化地名---平江路
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西与临顿路、东与仓街平行,南起干将东路苑桥北,向北穿过白塔东路,过华阳桥至东北街。全长约1600米,宽3~6米。原为弹石路面,1985年改为长方石人字形路面。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性试验工程,路面改建传统长条石横铺砌成。
以“平江”作为道路名,最早记载出现在清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标作“平江大路”。因宋元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道光间称“平江路”,沿用至今。顾震涛在《吴门表隐》卷四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弄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十泉,现存有三:平江路22号的双眼井、29号的六角高腰井、228号前的有口“万斛泉”。
平江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基本上保持了《平江图》所标示的河桥分布和水道陆衢的原貌。路西侧即为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中的第四直河,俗称平江河,1982年开阔河面,宽5~6米,并重修驳岸,驳岸上设石栏,有石桌石凳点缀其中,拾级而下的河埠头上苔痕斑驳,还留有众多雕刻精美的系缆石。路、河两侧的民居,粉墙黛瓦,木栅花窗,清淡分明。
平江路从南端的苑桥到北端的华阳桥,沿路依次有南张家桥(跨近年恢复的中张家巷河)、通济桥(古称北张家桥、又名新桥、小新桥,跨大新桥巷河)、朱马交桥(跨大柳枝巷河)、唐家桥(跨胡厢使巷河)、奚家桥(跨东麒麟巷河)等;跨平江河的桥,由南往北依次有思婆桥(大郎桥巷东口)、寿安桥(钮家巷东口)、雪糕桥(萧家巷东口)、胜利桥(古称积庆桥,大儒巷东口)、苏军桥(青石桥,南石子街东口)、众安桥(又名大新桥,悬桥巷东口)、通利桥(菉葭巷东口)、胡厢使桥(曹胡徐巷东口)、保吉利桥(在白塔东路上)、庆林桥(狮林寺巷东口)、潘家桥(潘儒巷东口)等,合计有18座桥之多,为苏州现存古桥最密之处。其中,众安桥与通济桥、通利桥与朱马交桥两处,皆组成“双桥”景观;胡厢使桥与唐家桥,两桥呈直角,桥洞一圆一方,形成颇具趣味的“钥匙桥”景观。
平江路除了古桥多,两侧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东侧自南而北有邾长巷、中张家港、卫道观前、混堂巷、大新桥巷、大柳枝巷、丁香巷、胡厢使巷、传芳巷、东麒麟巷;西侧自南而北有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石子街、悬桥巷、菉葭巷、曹胡徐巷、东花桥巷、狮林寺巷、潘儒巷等。中晚清、近代皆有不少名士寓居在这些窄巷深宅之中,故多名人故居。悬桥巷中,有清乾隆藏书家黄丕烈藏书处“百宋一廛”旧址,同在一巷的清代状元洪钧故居,他与赛金花曾寓于此。卫道观前徽商潘麟兆的礼耕堂和钮家巷里潘世恩的状元府第,述说着清乾隆以来苏州富潘和贵潘的前世今生。此外,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顾氏花园故迹依旧。而误以为是戴望舒“雨巷”所描写的丁香巷,其实是因巷中有丁香树而得名。(“雨巷”为诗人1927年夏天避居于今上海松江时所作。)
历经千年,平江路及其周边街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水陆双棋盘街巷格局,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2009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由此声名鹊起,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漫步其间,可以享受平江路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和“大隐于市”的美学体味。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