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更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有机载体,因此地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著名的江南水乡,苏州河多、桥多。“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描绘了苏城水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景象。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建成区规模快速扩大,苏州古城周边新建路桥越来越多,如何科学命名以及治理现有地名里重名、无名、错字、命名不当等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去年,苏州市住建局在既往的桥隧地名治理工作基础上认真积累经验,把专家和群众反馈的好建议、好点子活化利用,继续拓宽思路,积极挖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在吴中区和吴江区的地名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移用盘活老地名 赓续吴地历史文化
老地名不仅有历史纪念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需要的不仅是外表上精致美观,更要有值得回味的深度。盘活利用好老地名既能满足新城区路桥地名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同时又能向世人传递实体背后浓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就拿吴中城南片区来说,嘉靖《吴江县志》里载有邵昂、朱家、塘湾、盛庄、郑庄、蒲圩等地名,这些五百多年的古村落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入吴县,目前都已拆迁。虽然村落实体已经消失,可喜的是这些历史地名并未被遗忘,而是移用到了附近桥梁上。朱家上桥、盛庄里桥等新名称延续了老地名的历史,也保存了浓浓的乡愁。
吴中区长桥街道、城南街道原有村庄分布示意
溇是太湖地区吴语特色词,他处罕见。很多人不了解,因此多被写成“娄”“楼”。它本指圩田中的通水沟,也泛指沟浜,常见于阳澄淀泖湖区。苏州城东的郭巷、甪直地处水网区域,古代塘浦交错,圩田纵横,是“溇”实体的主要分布地。在传统地名里,溇通名地名多见于沟浜及其附近的自然村落,承载着深厚的吴地特色和稻作文化基因。随着城市化推进,圩田上拔起座座高楼,村民住进小区,溇浜消失了,老地名也随之湮没。郭巷地区桥梁地名采词时注重挖掘当地特色,移用盘活了不少溇字老地名,例如袁家溇桥、盛溇桥、溇里桥、南溇里桥等,甪直地区也沿用了双庙溇、庙积溇等老地名用于新建桥梁的命名。
甪直地区水系纵横
吴江松陵西部的太湖滩上旧时圩田星罗棋布。围水作田少不了堤埂,田块四周的大堤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纵横交错,尤为显眼。在吴江方言里大堤称“墐”,太湖滩上曾有大二墐、小二墐、三墐、帮墐、联墐等一批“墐”字地名,成为吴江的特色地名。该区域桥梁拟名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墐”字地名移用到桥梁专名上,大二墐桥、中二墐桥、东帮墐桥、西帮墐桥等一批地名突显了松陵沿太湖地区传统圩田文化的特点。
建设系列化地名 擘画新城发展特色
系列化地名指包含有相同的字或结构,同属一类事物或具有相似范畴的一组地名。地名的系列化可以较好地反映当地特色和文化背景,方便辨认城市区域不同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目前,系列化地名在新城的建设中应用比较普遍。
吴中城南片区坐落着闻名全国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点宝带桥,以及新晋网红景点吴文化博物馆。宝带桥不仅是吴中的文化名片,还是长桥街道等地名的词源。城南地区在桥梁地名规划时选取“宝”字系构词,新拟了宝盛、宝云、宝藏、宝丰、宝尹、宝通等系列化桥梁地名,以宝带桥遗产点带动区域文旅新发展,展现了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
吴江太湖新城崛起在太湖滩上,临湖面水、绿地广布。由于缺少移用老地名的条件,新城板块因地制宜,选用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的花木名称作为区域内桥梁专名,拟定了枫香桥、木莲桥、元宝枫桥、醉芙蓉桥、紫叶李桥、地棉桥、木槿桥、华木桥、夏蓉桥、秋枫桥等一系列绿植特色地名,彰显太湖新城的优美环境和绿城风貌。
吴江太湖新城优美环境
松陵街道南厍一带旧时有南成、北成、东成、西港成、尖成、后成、中成等圩。本次桥梁拟名时利用吴语里“成”“顺”谐音特点,组成顺境、顺时、顺美、顺和等寓意美好的顺字系词语用于南厍周边新建的路桥名称,体现出了对南厍新农村建设“古村焕新姿”的美好期待。
有效规范地名用字 持续推进地名标准化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指出要“名正言顺”。地名同样如此,规范的地名用字可以赓续地名文化血脉,随意地简化、俗写或同近音替代,容易造成地名历史传承脉络中断。因此,桥隧地名治理工作中规范地名用字,推进地名标准化工作一直是项重要的任务。
横泾街道的东林渡想必很多人都熟悉,近年来林渡暖村已打造成吴中区乡村旅游的明星品牌。林渡来源于当地村落地名,实际它本名菱渎。明末《吴中水利全书》有“东菱渎”“西菱渎”地名,同治《苏州府志》也记载了横金(今横泾)南部的菱渎桥和菱渎港。由于吴语方音的演变,上世纪地名标准化时写成了林渡,并使用至今。这次地名整治工作中,东西林渡巷交界处的桥梁命名为菱渎村桥,恢复使用了林渡的本名,使现实与历史得以衔接,游客在暖村休闲度假时也能更好地了解、触摸林渡的历史。
林渡暖村
横泾一带百姓口中流传着“先有长源街,晚有横泾镇”的俗语,长源街是今横泾市镇的前身。长源街地名在当地有长远、长园等多种异写,这次不规范地名整治时着重关注到此类异写地名,经过查考正德《姑苏志》、崇祯《吴县志》等明代旧志,确定了古代“长源”写法,并将市镇南侧长远港上桥梁命名为长源桥,确保横泾历史能够准确无误地传承下去。
苏州市住建局在本批次不规范桥隧地名整治工作中命名、更正地名870余条,盘活了一批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老地名,纠正了多处地名里的错字、白字,局部尝试恢复了地名本字,同时进一步实践了系列化地名在新城功能区的应用。我们相信,一个个富有吴地特色的桥隧地名将更好地给世人呈现一个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的古城苏州。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