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乡愁 | “长桥”的热辣滚烫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3/10 9:19:54     


       长桥地名文化遗产丰富,每一个地名都是历史的符号,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记忆。

《古韵今风》 周洪泉摄

         长桥之名

       源于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宝带桥。此桥全长317米,其中孔长248.8米,横跨澹台湖口,其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为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翻阅《长桥镇志》,会发现“长桥”一词曾用于各级行政区划,如长桥乡、长桥镇、长桥大队、长桥行政村……现用于“长桥街道”,而且街道辖区内东吴南路跨京杭运河的一座桥即名为“长桥”,还有用于住区的长桥新村等,用于单位的长桥中心幼儿园、长桥实验小学、长桥中学等。由此可见,“长桥”这一地名的应用范围之广,涉及了多个地名类别。


历史长河中的长桥

       长桥坐落于苏州城南郊,东靠古运河,南临东太湖,西倚七子山,北接姑苏城,为苏州市的南大门。长桥境域商末属“勾吴”国。秦置吴县后,属吴县。唐朝时,先后析吴县东、南部地置长洲县和吴江县,长桥分属吴县、长洲县、吴江县。明代始建乡。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东南地置元和县,长桥又分属吴县、元和县、吴江县。清中期,蠡墅始建镇,为吴县11个建制镇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元和县并入吴县,长桥分属吴县、吴江县。1950 年8月,长桥原隶吴江县的南部地划归吴县,自此全境复隶吴县。1981年10月,建立长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7月,建立长桥乡人民政府。1986 年12月,建立长桥镇人民政府。2004年2月,撤销长桥镇建制,设立长桥街道办事处。

《夕照城区》 江利娟

       境内地势平坦,港河交错,水陆交通便捷。隋、唐时,长桥已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每年有数百万石漕粮和大批贡品由此转运北上。境内的古运河、鲇鱼口和东塘岸纤路,南北舟车通行频繁。明、清时期,江、浙、闽、粤载重三四千石的梁头大船也经境内驶入长江。

《蠡墅初雪》 阮强摄

       长桥历来是官宦兴宅、商贾云集之地。唐代都元帅府、宋代阁老府、明代传逻府、清代侍中郎府及王、陆、徐、冯“四大家属”住宅都筑在蠡墅镇上。清末民初,境内蠡墅、龙桥两个集镇占有靠近苏州城区的区位优势,南来北往客商云集,商业十分繁荣。当时,蠡墅镇的粮食业、酒酱业、百货业、中西药业和服务业,龙桥镇的水产业和地货业在周边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商业曾一度衰退。解放初,境内商业逐步复兴,蠡墅、龙桥两个集镇的私营店铺一度恢复到400余家,成为苏州市南大门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长桥境内的名胜古迹

       长桥境内水以石湖为目,桥以宝带为脊,还有吴越春秋文化遗迹——越城遗址,周边群峦环绕,山夷水旷,丰神特秀,溪桥映带,渔村炊烟,有着吴地特有的青山绿水、秀丽黛色的山水田园风光。


《家住石湖边》 张根福摄

       石湖,以多处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胜,历代文人佳子游石湖后均赋诗赞誉。宋人范成大在《初归石湖》中说:“晓雾朝登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年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清朝乾隆皇帝亦多次游石湖,赋诗赞曰:“吴中山水致人怜,最爱石湖茶磨前。万顷烟波连震泽,一堤花柳绘春天。”正因如此,古人有“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唯石湖为最”的评价。

《石湖晨雾》 毛春宝摄

       位于境域西北部的古越城并有着马家浜、良渚和吴越春秋文化的诸多遗迹。还有位于献塘(又称西塘河、大龙江)河底及沿岸的西塘河遗址:时代从战国至汉代,面积约400万平方米。1973年发现西塘河底古井200余口,出土器物有三乳足高头壶、罐、鬲、豆钵、盆等黑衣陶器和以罐为主的几何印纹陶,还有陶剑、独木棺等。


长桥境内的地标

       位于早期吴县市城区中心、长桥(桥梁)北堍,有一座东吴塔,可谓是长桥境内的地标建造物。它于1993年7月建成,塔净高168米,集广播、电视发射和游乐、观光于一体。在30米和100米处设有上下两个塔楼。下塔楼为二层,一层为娱乐厅,名“缥缈宫”,二层为广播、电视、通讯机房。上塔楼为一空中旋宫,名“凌宵宫”。登临“凌宵宫”,可鸟瞰长桥境内全景和苏州市区。


       东吴塔为钢架结构,造型美观,创一代钢塔之风。它与苏州市北寺塔南北相对,遥相呼应,于20世纪末期为全国20座高塔之一


       今天,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长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新一代的长桥人正昂首阔步、自强不息、满怀信心地建立更加美好的家园!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吴中长桥发布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