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邑、娄江和娄门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3/13 9:07:36     


        昆山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名为“娄江”。《昆山县志》载,周时的昆山就有地称,名为“娄邑”;娄江西尽头的苏州有一个城门,名为“娄门”,三者都姓“娄”,不知孰先孰后?

        昆山的最初地名为“娄邑”。“邑”字好解,这原是一个甲骨文的象形字:上为四方口形,表示所属区域;下为跪倒人形,表示人居与区域的依附关系。根据当时的社会制度可以推测,“娄邑”可能是皇权御赐当地贵族的一块封地。但“娄”字作何解呢?代代相传的观点都认为因先有娄江,才后有“依江建城”的娄邑,这样的推断似乎顺理成章。但还不得而知这个江名取“娄”的原因何在。曾有人认为是依附于“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娄星考虑,但缺少可信依据。曾有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滋润出两岸的“大米”,孕育出两岸的“美女”,于是就命名娄江,其实这个“米女叠加”的“娄”字是解放后颁布的简体字,这种解读令人贻笑大方。那么很有可能先有娄邑,再有娄江的命名顺序。

        为了破解地名中的“娄”字含义,就尝试去咬文嚼字,追根寻源。经查,原来旧体字“婁”与“塿”在古文中属于通假字,“塿”指小山丘,那么“娄邑”之“娄”的出典就可能在此——一峰独秀的马鞍山早已矗立城中,属于邑人心目中的圣地,自然会顶礼膜拜,古人喜欢用字典雅,就弃“塿”用“婁”,后来“婁”简化成“娄”,那么采用“娄邑”地名的原委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先有玉峰,再有娄邑。那么这条可能原有老名的母亲河就跟着娄邑改称娄江了。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遂将娄邑定名为疁县。《吴地记》中载:“(苏)东南,秦时有古疁县。”其中的“东南”所指,证实了古疁县的范围之大,曾经延伸到苏城东南方的大片土地,包括现松江、青浦、嘉定、太仓的辖区。何以会启用这个有点生僻的“疁(liú)”字呢?古时没有清晰解读,所以今人百思难懂。但“娄”和“疁”的昆山方言发声是相同的,都读成“lei”音,而且“疁”的字义解释为“烧去草木之后下种”的意思,那么“疁县”的出典可能在此——当时的娄邑曾是一片荒野,经吴国时代火耕后成了一方良田。大概出于这个原因,就用“疁”字替代了“娄”字,既有一脉相承的“lei”音,还包含了拥有一方热土的新意蕴。这种解读可以符合古时常用“同音换字”的地名命名常规,似乎能自圆其说“疁县”的改名缘由。

        历史在发展,朝代在更替。到了西汉时,可能是再用隐含“吴王开荒”底蕴的疁县地名已不合时宜。经当时决策者权衡,还是采用“同音换字”的娄字为好,于是疁县改成了娄县。一是听觉顺耳,都是“lei”音;二是视觉顺眼,新地名“娄县”还有原“娄邑”中的字形。此时的“娄”意,除了指城中那座独领风骚的小山丘外,还表示这块土地确实是名正言顺的娄江流域。很凑巧的是苏城的东南角还有一个娄门,所以有的学者或许就此下了结论:因为先有娄门,才有娄江,然后再有娄县的命名。其实,这样的推论与史实不符。

        娄门是春秋时期吴国军师伍子胥助吴王修筑防御围城中的一个城门。那么娄门的命名到底又出于何因呢?曾见《吴地记》中载:“娄门,本号疁门”。原来娄门与疁县中的疁字有关。因为曾经的疁县幅员辽阔,经济繁荣,是吴地的一个繁华之域,为了看重娄地,就将苏城的东北门定名为疁门。后疁县改为娄县,疁门也随之改为娄门。这样的推断似乎也有违历史真实,如照《吴地记》中的说法,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筑城时就有“疁”地的话,这又与秦代开始启用“疁县”地名的时间节点相矛盾。可能是数百年后编撰《吴地记》时又把筑城命门的年代给搞错了,因此“娄门,本号疁门”的说法也可能有出入了。


        经过了排除法后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先有娄邑的命名、再有娄江的顺称,筑城时由于苏州东南门始于娄江,才定名为娄门。可见娄门与娄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反之的影响。娄门之所以用其属地的一条江河来命名,是因为当时的娄邑已在吴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览秦之前一系列命名的演变轨迹,应该是娄邑——娄江——娄门这样“连锁反应”的关系链。这仅是一家之见,还需专家论证,以求共识。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