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人民路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11 9:05:44     

吴文化地名---人民路

 

人民路(卧龙街),位于苏州中心城区核心地带,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干道。春秋时期,当伍子胥督建阖闾大城时,这条道路的雏形就已存在,称作“陆道”,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在宋《平江图》上,这条街南起饮马桥、北至香花桥,时称“大街”。后来,民间以其形而名“卧龙街”,清道光年间张紫琳在他写的《红兰逸乘》卷四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卧龙街的来历:“卧龙街,南北直贯城中,形家云:街为龙身,北寺塔为龙尾,府学为首...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旁地为脑,出薄荷,不甚辛辣,清芳酷烈似龙脑香,名龙脑薄荷。”清乾隆皇帝来到苏州,百官在此接驾并护卫皇帝,改称“护龙街”。




明清时期的“卧龙街”,宽仅一丈许,系长条石板路面,石板底下为水沟渠。1928年,开辟平门直通城北火车站,修筑从北寺塔香花桥至平门的新马路,弹石路面,称平门路。同时,又拓宽香花桥南至察院场路段,宽7米,为碎石路面。1941年路拓宽至饮马桥。1943年拓宽饮马桥至三元坊段。新中国成立后,道路向南延伸至新建的人民桥,并入三元坊和平门路,正式合并定名为人民路。


如今的人民路,南起姑苏区南环高架,北至相城区金砖路与织锦路交叉口,纵贯苏州市中心城区南北。同时,横向连接的十全街、道前街、干将路、景德路、西北街等60余条东西向支路、小巷,呈棋盘状分布在人民路的两侧,连通着四面八方,成为苏州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




人民路的苏州古城段,即“卧龙街”,可以说,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沿线两侧罗列许多园林、学府、寺庙、博物馆。卧龙街南段的文庙,是北宋范仲淹始建,与苏州府学建在一起,这种庙学合一的建筑,为全国首创,其结构严谨,古朴庄重,是一处宏伟壮丽的建筑群。苏州人崇文重教,出产状元、进士之多,与这座府学有很大的关系,现文庙前的一段人民路,原名叫“三元坊”,就与清乾隆年间钱棨“连中三元”有关。而成长于府学之地、传承了府学精髓的苏州中学,而今也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名牌,培养的杰出人才遍布各地,蜚声中外。


卧龙街北段的报恩寺,俗称“北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寺内“北寺塔”,建于南朝,九层,高约74米,为吴地诸塔之冠,是苏州古城的地标。


两边的园林中,著名的有宋代沧浪亭,是苏州最古的园林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都曾入园游览,并留下了墨宝。沧浪亭的可园、乐桥北的怡园、墨园等,都是典雅优秀的江南园林。


作为苏州古城的中心干道,人民路沿线还有碑刻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不少代表着苏州历史的博物馆,每个馆的陈列,都反映了苏州的历史陈迹与文化特色。


人民路与苏州古城护城河的交汇处,南有人民桥、北有平门桥,均建有古典长廊,飞檐翅角,红柱挺立,并对挂楹联,非常醒目。这两座桥,一南一北,好似一对姐妹桥,入夜后灯光明亮,运河上游艇来来往往,水声歌声欢笑声荡漾,成为苏州古城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特约撰稿:莫俊洪)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