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舟山段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28 8:32:58     

摘 要:文章揭示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老地名误写误用,城镇化过程中,老地名、老建筑不断消失。针对问题,文章从制度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宣传与应用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舟山 地名 文化遗产


舟山群岛处于祖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点,背靠中国大陆广阔的“丝绸茶瓷”经济腹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也是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和我国南北航路的必经之节点和重要枢纽。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不同,舟山群岛新区,拥有1390个岛屿,由此构成了许多航门,形成了港口、码头以及灯塔等历史建筑,这些港、航门、海域、岛屿、古寺、道头、灯塔、海防设施与自然实体物等,形成了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


一、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老地名误写误用


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对历史老地名,一些相关从业人员往往采用主观臆想的方式随意进行解读,往往导致地名被误读。如,朱家尖的石牛港,常常被写成“石榴江”,如《朱家尖石榴江综治工程开工》《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石榴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招标公告》等新闻稿件、政府公告文件多次将老地名石牛港写成“石榴江”,而石牛港2009年已经被列入《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一批)》,这说明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相关从业人员对地名标准化不重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刻不容缓。


(二)城镇化过程中,老地名、老建筑不断消失


随着老城改造,一些老的街巷里弄和建筑被拆除,造起了成片的商品房,新的马路、街巷建起来,一些老地名没有得到保护,如定海的钞关弄,沈家门的石灰道头、外道头等地名,其所依托的建筑原貌已经消失或部分消失,作为老地名也没有被列入《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一批)》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需要尽快制订《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二批)》,重点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老地名的保护。


(三)地名失传,地望不详,亟待研究考证


由于定海古城屡建屡废,多次受到战争及海禁的影响,一些古代文牍资料散失,因此关于舟山古代历史的史志材料和古代舆图相对缺乏,一些老地名的资料零散,再加上海陆沧桑变迁,其地望也不甚详细,需要通过考证研究其历史变迁。如,高丽道头仅记载于南宋文人赵彦卫撰写的《云麓漫抄》之中,其地望最终由普陀山文史专家王连胜先生考证,位于普陀山司基湾一带。而明代著名的双屿港,由于史料记载不详再加上古代六横岛地理变迁复杂,因此其地望得不到准确定位,对考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这也说明构建起一支专家型的地名研究队伍,对地名地望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二、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历史地名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外海上交通、贸易、文化交往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也是古城舟山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海洋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护舟山独具的海洋特色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


地名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民政部先后颁布《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12〕106号)、《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全国全面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提出“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传承弘扬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要重点做好“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的工作,建议将海域、航道、港口相关地名列入这一体系。

要因地制宜,从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独有的群岛性地理条件出发,加快制定《舟山群岛“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历史地名的普查、调研评估、记录公示、宣传弘扬、管理保护工作。

要完善地名文化遗产的征集程序,确保历史地名采集完整。要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老地名,征集舟山市境内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海丝”地名,也包括其他历史悠久、使用50年以上的老地名,民政部门根据所推荐历史地名的古悠度、知名度、文化含量、文化独特价值以及传承价值等方面,初步评定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老地名,在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后,发布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二)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队伍建设

地名文化遗产的征集、整理与考证需要建立起一支专家型的研究队伍。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地方史志、海上交通、海洋文化与民俗、佛教史、地名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因此要改变民政地名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状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界的智囊团作用,建立一支文史与地名工作者相结合的专家队伍,充分调动文史学者的积极性,为地名管理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舟山市地名研究会组织建设,成立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邀请高校、地方史志部门的学者专家以及社会上的文史研究与地名文化爱好者加入研究会,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团队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研究。

要推动县(区)基层民政部门建立地名专家委员会、研究会、学会或专家智库,在专家指导下,探索建立海丝地名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制度,挖掘地名故事的前世今生加强宣传,利用地名普查成果,开展地名图、志、录等编撰工作,积极开发相关地名文化公共服务产品。

“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创新性的地名文化工作。因为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参与人员更需要在地名保护与管理规范的指导下,按照地名标准化要求进行研究,地名主管部门要为研究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创作条件,要努力学习国际组织和国家有关法规规定,钻研相关专业知识,组织考察沿海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举措,不断提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

(三)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

地名的误用、失传,关键是宣传不够。历史地名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考证,更在于传播、宣传,要多形式创新地名文化传播载体,开展立体式宣传。

1.开展地名文化的申遗工作。

非遗保护,是各级文化部门的职责与工作,开展地名文化的申遗,有助于借助文化系统的力量,推进地名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南京市是我国最早把老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遗保护的城市,南京老地名目前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老地名的申遗,多了一个宣传展示的平台,可以建立起一支更加完善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团队。

地名文化申遗,要选择好非遗保护项目的类别。文化部门认定的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俗等10个类别,“南京老地名”是按照“民俗”这一类别进行申报。舟山则根据舟山“海丝”地名多传说故事这一特点,把“舟山地名文化”作为“民间文学”这一类别进行申报,注重地名文化的口述历史,“石牛港、莲花洋、短姑道头、新罗礁”等“海丝”地名文化故事成为“舟山老地名”保护的主要内容。目前,“舟山地名文化”已经申报舟山市定海区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

2.创新地名文化的科普工作。

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地名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微信等新媒体的功能,宣传“海丝”地名文化。舟山市地名研究会与舟山广电微信公众号合作,定期推送“王教授的课”地名文化的微信,以文化散文的方式,图文并茂,介绍舟山“海丝”地名文化等知识,趣味性性,最多时有数千公众通过手机阅读收看,传播效果好,定期推送的微信犹如一本定期的地名报纸,是手机时代大众阅读的重要媒体。要拍摄《大地有名》之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电视系列片,通过地名文化这一载体来展示舟山悠久的港航文明历史和渔都港城的美景。

地名科普要被市民接受,要抓住公众的互动参与,参与越积极,科普宣传效果越好。根据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开展最美舟山“海丝”地名抓拍征集活动,列出舟山“海丝”老地名清单,发动市民通过手机拍摄舟山“海上丝绸之路”老地名的新景观,通过微信或QQ群发送,评选若干优秀作品并在网络上展示;再比如,参与协办舟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地标评选,把“海丝”地名文化遗产融合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利用网络和学校渠道等,做好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借助评选活动扩大地名文化的影响。

3.争取大众传媒参与,普及“海丝”地名文化知识。

地方报刊的宣传对于向当地民众的影响还是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要通过《舟山日报》《舟山晚报》等报刊宣传舟山海丝地名文化,邀请地名研究人员、文史专家围绕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介绍舟山的航道地名、岛礁地名、港口地名历史与文化,澄清地名误用、错写现象。同时规范历史地名的使用,编写《易误用不规范地名一览表》,发放给记者和报刊编辑人员,把好编校最后一关,避免出现“石榴港”这样的误写地名,避免造成对公众的误导。

4.制作历史地名展示碑,介绍“海丝”地名历史沿革。

历史地名依附于历史遗存之中,会显得更加形象。然而,由于舟山自明代起屡遭遇海禁,又由于海洋地理环境百年沧桑的自然变迁,舟山历史地名所依附的历史遗迹很多已经逐渐消褪,有的则散落在茫茫大海之中,如何展现这些古老的海丝地名文化遗产?对于地理实体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民政部门可以采取有效方式留名存史,选择部分重要老地名,在原址的适当位置,设置历史地名保护标志(如碑、牌、亭等),释文介绍历史地名文化内涵、历史沿革等内容,给“老地名”树碑立传。

如,新罗礁,是一个自然遗存的海礁,处于海中一隅,普通游客一般难以登陆。但是,这个海礁一带海域却是唐宋新罗船时常经过的地方,有时还有触礁险情。对于这一历史景点,普陀山管委会在新罗礁的正对面,普陀山的南天门景区设置了地名碑刻,游客可以远眺莲花洋中的新罗礁,感受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历史。

高丽道头,这是普陀山唐宋以来最早的港口记载,由于海泥淤积,道头早已经变成一片山麓下的绿地。但是作为这样一个重要的东亚海山丝绸之路的历史地名,民政部门可以采用立碑述记的方式,介绍相关历史记载的内容。旅游部门也可以考虑设计一些海上丝绸之路帆船和古代道头的雕塑,作为一个怀古的文化景点。

历史地名的展示,一方面需要旅游、文化、城建、民政部门的协同配合,发挥地名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政部门加强对历史老地名的详细考证和实地走访,广泛收集各类历史老地名的资料和信息,集中编纂好重要的地名史志档案、地名工具书。

(四)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的应用

老地名蕴含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是见证一个城市历史的“活化石”。老地名可以在建设中延伸生命,这就是地名文化遗产的“复活”。在城市建设中,地名管理部门要注意保护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地名,对一些历史悠久、品位较高的老地名,将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实施移植使用,复活老地名,使地名成为“活着的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海域、航道地名可以应用到相关新的建筑地标上来。如,舟山将“响礁门”、“西堠门”、“桃夭门”这些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航道地名,使用到跨海大桥的命名,即贴近“就近移用”的命名原则,又体现“航门、航道”的海洋文化内涵。

再比如,朱家尖“禅意小镇”建设已经入选浙江第二批特色小镇,由于航道和佛教文化传播的因素,朱家尖自唐宋以来就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马秦山、石牛港、莲花洋这些“海上丝绸之路”老地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根据建设实际,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的措施加以保护,为“禅意小镇”建设服务。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作者:孙峰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