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揭示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老地名误写误用,城镇化过程中,老地名、老建筑不断消失。针对问题,文章从制度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宣传与应用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舟山 地名 文化遗产
舟山群岛处于祖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点,背靠中国大陆广阔的“丝绸茶瓷”经济腹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也是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和我国南北航路的必经之节点和重要枢纽。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不同,舟山群岛新区,拥有1390个岛屿,由此构成了许多航门,形成了港口、码头以及灯塔等历史建筑,这些港、航门、海域、岛屿、古寺、道头、灯塔、海防设施与自然实体物等,形成了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
一、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老地名误写误用
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对历史老地名,一些相关从业人员往往采用主观臆想的方式随意进行解读,往往导致地名被误读。如,朱家尖的石牛港,常常被写成“石榴江”,如《朱家尖石榴江综治工程开工》《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石榴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招标公告》等新闻稿件、政府公告文件多次将老地名石牛港写成“石榴江”,而石牛港2009年已经被列入《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一批)》,这说明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相关从业人员对地名标准化不重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刻不容缓。
(二)城镇化过程中,老地名、老建筑不断消失
随着老城改造,一些老的街巷里弄和建筑被拆除,造起了成片的商品房,新的马路、街巷建起来,一些老地名没有得到保护,如定海的钞关弄,沈家门的石灰道头、外道头等地名,其所依托的建筑原貌已经消失或部分消失,作为老地名也没有被列入《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一批)》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需要尽快制订《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第二批)》,重点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老地名的保护。
(三)地名失传,地望不详,亟待研究考证
由于定海古城屡建屡废,多次受到战争及海禁的影响,一些古代文牍资料散失,因此关于舟山古代历史的史志材料和古代舆图相对缺乏,一些老地名的资料零散,再加上海陆沧桑变迁,其地望也不甚详细,需要通过考证研究其历史变迁。如,高丽道头仅记载于南宋文人赵彦卫撰写的《云麓漫抄》之中,其地望最终由普陀山文史专家王连胜先生考证,位于普陀山司基湾一带。而明代著名的双屿港,由于史料记载不详再加上古代六横岛地理变迁复杂,因此其地望得不到准确定位,对考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这也说明构建起一支专家型的地名研究队伍,对地名地望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二、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历史地名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外海上交通、贸易、文化交往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也是古城舟山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海洋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护舟山独具的海洋特色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舟山“海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