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地名用字“寮”是小屋的意思。寮字用作屋义最早见于宋代,如陆游诗句:“屋窄如僧寮”“小窗寂寂似僧寮”。“寮”字用于“僧寮”义仍见于某些南方方言,如温州方言词语“和尚寮”“师姑尼寮”(尼姑庵)。宋人朱辅《溪蛮丛笑》说山瑶居“打寮”。现代瑶语勉话称房子为pjaʊ3,湘西苗语称房子为plω3,语音跟汉字“寮”的上古音*liaw(来母宵部)相近,也许古代南方汉人所居的“寮”跟山瑶的“打寮”有关。
明代之前著录的寮字地名比较罕见。见于现代的寮字地名则很多,如:浙江青田的船寮、黄寮,永嘉的岩寮、田寮;江西瑞金的中茶寮、王思寮,信丰的夫寮下、田寮山;广东大埔的高寮、田埔寮,饶平的许厝寮、红港寮;福建闽清的里寮、诏安的下寮(甚至厦门市区内还有一条小巷称夹板寮);湖南慈利的麻寮铺、湘潭的寮百港等。其分布地区的北缘是:浙江的永嘉、武义、遂昌;江西的上饶、南丰、赤平、泰和、遂川;湖南的桂东、宜章。
这个地名用字浙江、福建多写作漈,江西、广东多写作磜;湖南写作际,各地也有混写的现象。漈、磜两字不见于《说文》,似是后出。漈字《玉篇》释为“水涯”;磜字《篇海》释为“阶砌”。地名词“磜”(或写作漈、际)是“山间水滨”的意思。
见于明代以前著录的“磜”字地名有:南宋的磥磜金场(福建建宁北);明代的大漈(浙江云和南)、漈门(福建永泰西南)、龙漈山(福建连江县北)、潭飞漈(福建宁化南)。见于现代著录的“磜”字地名举例如下:浙江文成的百丈磜、永嘉的白水磜;江西宁都的上磜,磜头脑;湖南安仁的羊际市、石磜塘;安徽黟县的际村。其分布地区的北缘是:浙江的永嘉、云和、龙泉;江西的玉山、铅山、资溪、南城、宜黄、赤平、遂川;湖南的安仁、嘉禾。
“圳”字地名
地名中的“圳”是“田边水沟”的意思。对圳字的记载最早见于戴侗《六书故》(卷五):“甽,子浚切……按今作圳,田间沟畎也。”
录于史籍的圳字地名极少,但见于现代的极多,最有名的当然要算广东的深圳了(浙江也有与之同名的深圳),还有浙江丽水的甽岸、永康的圳头;江西进贤的温家圳(最早见于明代)、萍乡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宁的圳源垌;广东大埔的圳头坑、梅县的高圳。其集中分布地区的北缘是:浙江的宁海、东阳、义乌、兰溪、江山;江西的弋阳、贵溪、东乡、进贤、乐安、安福、萍乡。
上述地名用字出现年代都在宋朝以后,显然不是秦汉之前南方少数民族的底层地名,而是北方人南下带来的汉语在南方演变成方言后产生的方言地名,它们的历史自然比底层地名要晚些。这些南方方言地名都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如上文所举太湖地区的水利地名、浙南闽北的一些地名,又如“畈”(田)和“坞”(山谷)字地名在浙江只用于浙北,不用于浙南(有趣的是“畈”也用于湖南,这使人联想起湘语和吴语在历史上的亲密关系),而“洋”(田)和“岙”(山谷)只用于浙南而不见于浙北。某一个地区有共同的地名类型说明这个地区在古代一定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生活和方言土语,因此分析这些方言地名的来源、演变及分布规律无疑对方言区和文化区的划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作者:周振鹤 游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