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葑门,为苏州古城东南的城门,位置应在今城桥与安里桥之间,历史上是水陆并行的城门之一。葑门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另说葑门外地势低洼,是盛产“水八仙”(茭白、南芡、茨菇、荸荠、莼菜、水芹、莲藕、红菱)的水乡泽国,茭白即“葑”,遂改为“葑门”。
葑门在宋初时堵堵塞,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时,为便利出入,重新开辟。随着范仲淹的德政,葑门内外逐渐热闹起来,成为城乡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如果说阊门的繁华,是苏州海纳百川的“富贵风流之地”,那么葑门关系的,则是苏州百姓的一日三餐。二者如今一个安居东南,一个雄峙西北,一个务内,一个联外,相得益彰,成就了苏州千年的城市文化。
葑门的陆门、水门在1952年、1978年先后被拆除,但宋平江图上所刻画的葑门外的那二座桥,即西侧的斜桥、东侧的安里桥,仍踪迹可寻。斜桥是在原斜桥的相对位置上复建,初名友谊桥,1980年定名葑门桥;安里桥扼葑门外口水陆要冲,为保境安里城防要津,因此得名,经历代重修,保留至今。
(诗词)
《壶中天·忆葑门旧居》
【清】叶绍本
溪南旧隐,记竹间、三径茅茨不剪。碧水一湾,清绕屋、恰傍书窗吟槛。小垡栽花,闲庭种树,插架书千卷。蜗庐抱膝,未教俗客门款。
只今蕙帐尘生,苔阶草歇,猿鹤空山怨。瘴海一官,家万里、忆煞丹枫江岸。子美亭高,闾邱宅古,几许闲游衍。他年卜筑,草堂应傍云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