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市区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4/27 11:03:51     

浅析苏州市区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凡事总不自主地会从“人生”说起。确实,我们的很多知识除了学习以外,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积累,就是所谓的阅历。年轻的时候,对于人生来说,没什么经验可谈,更多的是一种懵懂而已,就像辛弃疾所表白的那样,“为赋新诗强说愁”。等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再回顾自己的人生,会感觉很多事情就好像冥冥之中是有约定似的,在走过一个个机缘巧合的路口以后,形成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出生在与苏州古城同时期的江南古镇——蠡墅,有一个范蠡和西施的故事的地方,周围被石湖、小石湖、东石湖包围,曾称石湖乡,也是我现在定居的所在;儿童时期,随母亲到苏州城里生活,蹒跚在平江路上一条富有诗意的巷子——丁香巷里,但和戴望舒的雨巷不一样的是,不是因为有丁香一样的美女,而是巷子里曾有一棵丁香树,但读了《雨巷》更觉得丁香的芬芳;少年时期,快乐成长在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读的小学就叫拙政园小学,可以经常出入拙政园和博物馆,耳濡目染着历史与文化。有一位同学就住在狮子林大门口,去狮子林捉迷藏也是家常便饭,所以狮子林里的每一座假山、每一个角落都曾经非常熟悉;青年时期,踟蹰在金太史巷里、长洲路上,体味到市井之韵。在市二中读高中时,曾有和同学一起早起去吃朱鸿兴的一碗头汤面的快乐,有放学后请同学去吃一客生煎的豪迈,更有大学时翘课去苏州公园去喝茶、晒太阳而被班主任追查的不羁。

正是因为长期受着苏州文化的熏陶,早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巡城之游。我自己买了份苏州市区地图,利用休息时间,骑着我父亲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跑遍了苏州古城的每一条街巷,徜徉在诗情画意之中,也由此为苏州古城之美所倾倒。而当我大学毕业,开始从事地名管理工作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这不就是我所熟悉的工作吗!所以当年的巡城之游成为我津津乐道的故事,那份苏州地图,也是我收藏的第一份地图。

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所面对艰难和困顿,是一份最宝贵的阅历。当站在某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因为有这一份积累,很多事情也许不需要选择,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即地名的概念及其功能,苏州古城道路地名的历史特色,新城区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以及地名管理与服务方向,对苏州市城区地名管理及道路地名现状作简要介绍。

一、地名的概念及其功能

1.地名的概念及其类别

地名概念。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我们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它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重要媒介。

地名类别。根据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形成的,叫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河流、山脉、湖泊等的名称;另一类是人为形成的,叫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如住宅区、道路、桥梁、园林风景区、单位等的名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地名的范围非常广泛,地球上所有存在的地理实体,只要赋予了一个名字或称呼,这个名字或称呼就是地名。按照国家民政部地名数据库的划分,地名又细分为12大类117个子类,即行政区域类(省、市、县、乡镇等),非行政区域类(林场、矿区、开发区、区片等),群众自治组织类(村、居),居民点类(自然村落、住宅小区),交通运输类(道路、桥梁、港口、车站、停车场等),水利、电力、通信类(井、塘、渠、堤闸、电站等),纪念地与旅游景点类(古迹遗址、公园、风景区等),建筑物类(楼宇、亭台碑塔、广场等),单位类(机关企事业)、海域类(海洋、海湾、海峡、海岛等),陆地水系类(河湖、河湖岛洲、温泉等),陆地地形类(山、洞、沼泽、森林等)。本文介绍的道路地名,只是其中交通运输类中的一个小类而已。

2.地名的结构及其基本功能

地名的结构。一个标准的、完整的地名包括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地名的通名是地理实体类别属性的标识,是地名中能使人们正确识别地物类别的重要成份,采词应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例如住宅区地名中的“新村”、“花园”,道路地名中的“路、街、巷”,等等,就是地名的通名部分。地名的专名,是在指称地理实体时所专有并与相同类别地名相区别的那部分字词,如“人民路”、“广济北路”“四季新家园”、“圆融时代商业广场”,其中,“人民”、“广济”、“四季新”、“圆融时代”就是地名的专名部分,是用以与其他地名相区别的字词。专名的要求就是要反映当地自然或人文地理特点,体现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风貌。
在汉语地名中,专名与通名的排序遵守专名在前、通名在后的使用原则,不允许倒置。
地名的功能。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始终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是定位符号、指向工具、交往媒介、信息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其中,定位、指向是最直接的作用。在当今大开发、大建设时期,苏州的地名每年以近千条的速度在增加,因此,如何加强地名的指位性,主要是道路地名的指位性成为我们地名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加强地名的指位性,在具体操作时包含几个主要方面:一是选择使用历史相对悠久,含义较好的原有自然、人文地理实体名称进行派生,是加强地名指位性的简便、实用的方法,但是要求待命名实体与原地理实体在地缘上有紧密的联系,或体现在地理位置上的某种一致性,如人民路上人民桥,狮子山前狮山路,摆宴村旁摆宴街等等;二是名称尽量反映指称地理实体突出的、外在或内在特点,达到见其名即能知其地、明其位,如吴淞江是我市东部的重要河流之一,因此沿吴淞江一线,像吴中区的吴淞江路、园区二三期内的淞北路、听涛路,斜塘的淞江路,胜浦的吴胜路、吴浦路、滨江路等很多道路名称均与此有关;横塘国际教育园北区的科技路、学府路,以科学组词,虎丘区医药科企园内的丹溪路(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家,著有《丹溪心法》)、时珍路(李时珍,明代医药家,著有《本草纲目》),以医药大家的名字命名等,容易使人联想到其实际功能和特点;三是对新城区地名命名采词,强调做到名称的层次化、序列化与文化内涵并重,这是加强地名指位性的重要手段。如苏州高新区的“山水”系列及苏州科技城的历代科学家名字系列,园区主体区域的“苏、星组合”系列,相城区主城区的“澄、元组合”系列、黄埭区域的“春、阳组合”系列、中央商贸区的“历史人文、当地物产”系列等。

二、苏州古城道路地名的历史特色

苏州风景秀丽,湖荡众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苏州河街相依、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产生了众多的历史人文和水乡景观地名,有力地佐证了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据1985年统计,苏州中心老城区共有1461条道路地名,其中,古城内有888条,著名街巷有110条,如临顿路、干将路、道前街、十梓街、十全街等;古城外有573条,著名街巷有39条,如石路、南浩街、葑门横街等。这些街巷地名的由来与苏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古迹、人物、典故、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等情况都有密切关系。从苏州街巷地名的渊源可以看出苏州地名文化的特点。

1.以与苏州文化、历史密切相关的历代人物的姓氏、名字及其官职、荣誉命名的。如专诸巷,相传春秋时勇士专诸为阖闾刺死吴王僚,被杀后葬在此,可以说专诸是姑苏古城的奠基者;吉庆街附近的伍子胥弄,因春秋时伍子胥宅在此,后筑伍子胥庙,至今沿袭旧称,也是对这位古城设计建设者的最好纪念;沧浪新城中医院前的杨素路,沧浪新城所在的新郭村因隋朝大将杨素新筑苏州城郭将州治、县治迁于此达33年之久而得名,这是苏州城历史上是唯一的。察院场北的乔司空巷,据传孙策的丈人乔阁老官居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部长),曾居在此得名;隔干将东路南接凤凰街北端的丁家巷,“丁”指的是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溜须拍马”成语缔造者之一的丁谓,巷为其旧居所在;人民路上的糜都兵巷(宜多宾巷)是宋代武将糜凳的故里,以其官至都兵而得名;桃花坞附近的文丞相弄,始称于清朝,因南宋末年文天祥曾居弄内文山寺得名;弄内有艺圃的文衙弄,因艺圃为文征明曾孙文震孟所得,并将此园重加修葺而居此得名。等等。
2.以苏州园林、寺庙、遗迹派生命名的。苏州自古园林甲天下,以此演化成路名的有:虎丘路、留园路、园林路、西园路、沧浪亭街、拙政园弄等;苏州城内寺庙众多,与此有关的路名比比皆是,如苏州著名的观前街,因位于玄妙观山门前得名;位于景德路的神道街,明初在雍熙寺故址改建府城隍庙,改巷名为神道街。其它还有凤凰街北段的定慧寺巷、中街路上的三茅观巷、吴趋坊里的宝林寺前。苏州历史悠久,遗迹丰富,以此得名的有:锦帆路中段通往体育场的皇废基、窑基弄等等。
3.以道路所经桥梁得名的。苏州河道纵横,桥梁无数,古人习惯以桥来分段命名街巷,这也是造成苏州古城区内一条道路有多段地名的原因。因此以桥命名的路名也比较多,如:临顿路沿线的大郎桥巷、东、西花桥巷,凤凰街以南的带城桥路,平江路沿线的大新桥巷、悬桥巷,道前街西首的剪金桥巷等等。
4.以城垣、楼亭堂阁等建筑得名的。苏州有水陆城门各八,以此为地名有相门路(现并入干将东路)、葑门路、盘门路、娄门路、金门路、胥门路、齐门路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楼、堂、亭、阁众多,以此得名的路名,如:位于桃花坞地区的更楼弄,建于清代前,附近有一永丰粮仓,在这里建有更楼;泰让桥南堍皇亭街,清康熙时,巡抚汤斌筑万寿亭(俗称皇亭)于此;葑门外七公堂弄,始称于清末民初,因有祀“七公明王”的土地堂在此;景德路上的迴龙阁,始称于清代,《吴门坊巷待輶吟》《吴县志》《苏州新地图》均载有名,历代沿用。等等。
5.以官署、府库得名的。历史上苏州一直为省、郡、府、县等官署所在地,因此官署、府库众多,以此得名的路名很多,如:养育巷上的古吴路,乌鹊桥北的长洲路、市一中旁的元和路,均因清代苏州同城设立的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县衙所在地得名;察院场,始于明代,因都察院设于附近而得名;北局,明朝在此设立专供皇室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带城桥另建织造府,逐称此处为北局;道前街,由三段路合并而成。东段自饮马桥至金狮巷,称卫前街,因明代设卫治于此。中段自金狮桥堍至吉利桥堍,因明、清两代苏州府署在此,称府前街。西段自吉利桥堍至姑胥桥,因明代设兵巡道于此称道前街。1966年合称红旗西路,1980年恢复为道前街;司前街,清末民初因在此设司狱司衙门,故名;接官厅,自宋代起,历经元、明、清各代,为迎送官宪的“姑苏馆”与传递文书的“姑苏水马驿”所在地,民间称之为接官厅,民国初期,有游民在馆驿废墟上搭棚聚居,渐成小巷,遂以“接官厅”名之;在十梓街南边与之平行的醋库巷,为北宋时官府储醋之地,与观前街东头的醋坊桥对应,一地存醋、一地卖醋。南宋时醋库迁至富仁坊巷,库虽迁走,但巷名却保留了下来。等。
6.以旧时苏州行业、集市得名。苏州自隋唐以来“商贾并辏”,工商业比较繁荣,许多地名往往带有经济色彩。其中,与行业、手工业等有关的,如:观前街西的马医科,因马氏医生开有诊所,后捐宅建医皇庙得名;虎丘山西边的席场弄,据《桐桥倚棹录》在载,“昔居人多于此织席”;竹辉路南的养蚕里,1930年代有葑溪蚕种场,周边农民大量种植桑树,采桑供应蚕种场,由此得名;平江路历史街区内的蚕丝弄,相传弄内原有多家养蚕缫丝户;人民商场西侧的邵磨针巷,因巷内有邵氏制作针灸用针的作坊得名;混堂弄(巷),苏州原有12处,现保留有桃花坞地区的东混堂弄、园林路北端的混堂弄和平江路上的混堂巷三处。混堂,苏州话就是澡堂的意思,即弄内原有澡堂。而与商贸、集市等有关的,如:竹辉路西面的新市路,宋代称“昼锦坊”,后因该路位于文庙之前,铺路石条形似篦箕,俗称篦箕巷,又因沿路多竖立石碑以记大事,叫碑记,故也称碑记街,解放前住户不多,逐渐荒废,解放后进行市政建设,开南门、拓道路,在此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成为一个热闹的集市(现南门菜场),遂命名为新市路;泰让桥下的枣市街,因沿街有枣子市场得名;市中心的皮市街,宋代时各地皮货商人云集于此,开店设摊,成为皮货市场,故而得名;会议中心西的养育巷,原名永安巷,明清时藏书羊肉兴起,巷内多羊肉店,俗称“羊肉巷”,民国时设路牌,取其谐音改“养育巷”;小公园东边的珍珠弄,古有“珠子市”,即珍珠市场;山塘河南岸的猪行河头,因昔时有苏州最大的生猪集市,故名;学士街,原称药市街,旧时为苏州所产草药交易之所,形成药市而名满天下,故名。后明朝大学士王鏊居此,改为学士街。
7.以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得名。凤凰街南首有条平行的小巷子,叫水仙弄,因弄内原有祭祀著名的神话人物柳毅的水仙庙得名,现北端已经筑断,不通凤凰街了;原位于乐桥西侧已并入干将路的铁瓶巷,传说唐代有仙人带着铁瓶,路过此巷枕瓶而卧,醒后腾云而去,留下铁瓶,故称;剪金桥巷,始称于宋以前,因旧有剪金桥,民间有“吴王剪金买胭脂”的故事,传吴王夫差曾在此桥旁剪金为西施买胭脂,故名。巷以桥名;贯穿古城东西的干将路,与护城河东岸南北向的莫邪路相交在相门桥下,将干将、莫邪受吴王命在相门外垒炉铸剑的故事传于天下。等。
8.以弘扬传统文化和精神得名。江南地名的一个特色,就是和北京的“胡同条子”地名相媲美的里弄地名,而这类地名多为居民住宅之所,故多采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仁善厚德之词,如观前地区著名的承德里;留园路上的积善里,里内原有一孤儿院,居民以积善好德为荣。如敦仁里、广仁里、同德里、怀厚里等等。此外,狮子林北的潘儒巷(明代富家潘时用居此)、长发商厦南边的大儒巷(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也体现了苏州崇文特色。
9.以表达吉祥、祈福之意得名。吉祥如意、和平安宁是百姓企求的美好愿望,苏州很多地名也体现了这种特色。如:胥门内的吉庆街,金门内的太平弄,仓街中段的兴隆巷等。
10.以地理方位、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得名。因地理方位得名的,如:北出盘门的东大街、西大街,城东北角的东北街、西北街,有“北园种粮、南园种菜”之称得名的北园路、南园路等。因地理位置得名的,如:如葑门外有葑门横街;盘门内有盘门横街;阊门内有阊门西街;沿胥江的胥江路,沿护城河(称濠河)的南浩街、北浩弄。因地理特征得名的,如:阊门外吊桥西南堍,其地有土墩,形状像鲇鱼,所有称鲇鱼墩,现建有街心公园;鹅颈湾是凤凰街北口西侧的匝道,北起干将东路接临顿路,向南折向东至凤凰街,呈L形,状似鹅颈得名;玄妙观东北角的牛角浜,原有水浜,弯曲形似牛角,故称,清时为观中道人将浜填没成巷,沿用浜名;桃花坞大街,传唐、宋时期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等等。

三、新城区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

苏州的地名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苏州传统的历史地名也存在一些弊端。比较突出的是,苏州地名结群性比较差,缺乏系统性,通俗点讲就是比较乱。例如苏州主城区内街巷地名有十多类,但是哪一类都不集中,仅有的几类相对集中一些,但也不成系列。不象上海等大城市地名系统比较好,外地人容易找也容易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苏州城垣一直比较小,城区面积才只有22.63平方公里,地名不成系统,矛盾还不突出,现在苏州市区面积扩大到1650平方公里,成为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杭州的大城市,仅道路地名数量就已有四千余条。因此,如何加强地名命名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现地名命名的规范化(符合法规、技术要求)、序列化(地名具有有序关联性)、层次化(规模分级),以更好地为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有比较成功的,也有遗憾的。

(一)规范道路地名通名

1.通名类别。我市现有道路地名的通名,大体分为“大道”、“路”、“街”、“巷”、“弄”等五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路和街。
2.通名等级。按照地名规划的设想,道路通名分三个等级:大道、路(街)、巷(弄):其中,“大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在60米,长度在10公里以上,纵横较大区域者,“大道”通名的使用须严格控制;“路(街)”,适用于道路规格在“大道”和“巷(弄)”之间者,其中较宽以通行为主的宜称“路”,较窄兼顾商业的宜称“街”;巷(弄),适用于生活便道,通常用于道路长度在500米以下或红线宽度在8米以下的道路。道路通名使用应遵守统一的道路通名等级划分规定。老城区以稳定为主,道路通名维持现状;各新城区内的道路通名等级划分须统一。
3.分段规则。“大道”长度在10千米以上,新建或拟调整的“路(街)”长度在4千米以上,可以根据方便社会使用和编制门牌号码的需要进行分段。巷(弄)以及小城镇、村中的路街原则上不分段。分段的具体方法为:根据分段道路所处方位,在道路名称的专名之后、通名之前加上方位词,如宝带西路、广济北路等。为避免与道路分段概念混淆,走向平行的道路如采用相同专名的,应采用东××路、西××路的命名方法,譬如东大街、西大街;东环路、西环路等等。

(二)各新城区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

相对于古城区,新城区的历史底蕴没有那么深厚,但同样有丰富的地名资源和独特的地名特色,也在传承着历史,如在城市建设中大量消亡的村落地名被移用在新的地名上,同时,也展示着现代气息,在继续遵循古城区道路地名命名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外,序列化、层次化原则也得到普遍运用。为全面了解苏州新城区道路地名的特色,这里分片予以阐述。

1.平江新城道路地名特色。平江新城位于火车站周边区域,交通便利,物流发达。其道路命名方案由平江新城管委会设计,主要特点是:主干道以横为“平”字组合、纵为“江”字组合系列命名,次干道以农历24节气名和原有村落、古乡镇名(包括谐音)命名。横向主干道仿照平江二字,将“平”字与水名组合,由北向南依次为“平海”、“平泷”、“平川”、“平泉”,但保留了群众业已熟悉的城北东路、苏站路。纵向主干道以“江”字与“宇宙乾坤、日月星辰”组合,由东向西依次为江宇、江宙、江乾、江坤、江日、江月、江星。其中,江日路后来因为广济北路延伸被撤销并入了广济北路。次干道的命名,考虑到社会对主干道地名的反响,在小范围内仍采取序列化,但增加了当地消亡乡村名的移用:在人民路两侧以城北东路为界,以北区域采用了部分24节气名系列,有春分、秋分、芒种、惊蛰、处暑5条街,并移用乡村名的有东升街、石曲街及旺宅路、莲升路;以南区域,因位于苏锦新村,所以南北向道路以锦字组合,由东向西依次为锦荷、锦堂、锦月、锦芳4条街,中间沿平门塘河的齐溪街、九都街则是移用的历史乡名;东西向道路则以村落名命名,如总管堂路、园里街、半爿营街等。
2.沧浪新城道路地名特色。其地历史上曾为苏城新郭地,史载,隋开皇十年(公元591年),越国公杨素选上方山麓石湖畔建新城郭,为苏州郡治、吴县治33年,后毁于战乱。该区域主干道路基本延续了城区原有地名,如南北向的盘胥路、友新路、福星路,东西向的吴中西路、宝带西路、太湖西路等;次、支干道地名则体现新郭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区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地名等取词的地名命名规律,如范成大路、杨素路、新郭路、宴宫路、太宴街、小宴街等。
3.金阊新城道路地名特色。主干道路地名形成了横为“虎”字组合、称路,纵为“金”字组合、称街的地名命名规律。其中,“虎”字与虎丘内景点名组合,由东向西依次为虎殿路(大殿)、虎北路(北大门)、虎池路(剑池)、虎泉路(第三泉)、虎林路(山林);“金”字与道路所在功能区名组合,由南往北依次为金湾街(紧靠白洋湾公园)、金业街(商业之所)、金储街(仓储之地)、金政街(行政中心)、金筑街(居民社区)。次干道则多移用当地消亡的村落名,如藕前路、长泾塘路、联洋街、朱家湾街、富中街、陆步桥街、长泾庙街等。
4.虎丘区,即苏州高新区的道路地名特色。由于区域较大,道路地名的特色在不同区域也各不相同。其首期开发区即天平山以东、嵩山路以南区域,在开发之初,为对应苏州古城“假山假水城中园”写照,新区提出了“真山真水园中城”的规划要求。因此,主干道路选取了苏州当地和国内(避免造成对苏州本地山水名指位混乱)的山水名来命名,横为山、纵为水,通名称“路”,山名,由南向北依次为横山路、玉山路、狮山路、金山路、邓尉路、何山路、华山路、景山路、鹿山路、泰山路、嵩山路,水名,由东向西依次为运河路、滨河路、塔园路、长江路、汾湖路、珠江路、金枫路、湘江路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山水系列地名;次干道称街,但除滨河路西侧、狮山路以南的黄浦街、淮海街、灵岩街等外,基本使用原有村落名命名,如马涧路、联港路、朝红路、合利街、师图街、广东街等,这些路基本与原村落区域相一致,起到了历史的传承作用。
虎丘区绕城高速以东、嵩山路以北区域,为通安东部、浒墅关地区,悠久历史留下了颇多名胜古迹。有“吴中普陀”之称的阳山,高326米的箭阙峰峰峦俊秀、岩石奇特;阳山东首的仙人洞、来鹤峰则是千姿百态,别具一格;运河旁的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年间,也是当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扼守苏州西北大门的指挥所和屯粮营垒,它和三里亭、兴贤桥等古迹被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列为古运河游览景点。其现有道路地名的命名方式,比较多的是有本地镇、村名演化而来,如有以镇名中的“浒”、“通”组词的,如运河以东的浒墅关北路、南路(即苏浒公路浒墅关段)、浒杨路、浒东路、浒莲路,运河以西的通浒路、华通路;有以村落名的,如运河以西通安境内的华金路、同心路、石唐路、树山路,浒墅关的建林路、兴贤路、大同路、长亭路、观山路等,运河以东浒墅关的保卫路、安杨路、永安路、青花路、青莲路、永莲路、牌楼路等;此外,还有以建筑名的,运河西的文昌路(文昌阁),运河东的城际路(城际铁路高新区站);有以美好寓意命名的,如运河西的鸿禄路、鸿禧路、鸿福路等。

虎丘区绕城高速以西区域是通安、东渚、镇湖三镇沿太湖丘陵地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座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其北部通安区域内的主干道路名,延续了东部区域的山水系列,以全国的大山大水来命名,南北向道路由东向西依次为潇湘路、松花江路、嘉陵江路、浔阳江路、金沙江路、漓江路;东西向道路由南向北依次为:武夷山路、青城山路、峨眉山路、普陀山路、天目山路、雁荡山路、昆仑山路、吕梁山路、五台山路、秦岭路、太行山路、长白山路。其南部区域为高新区科技城,形成了纵向道路以当地山名、中国科学家名为主,横向道路以“科”字组合为主的命名系列,体现了科研新区的产业功能和地理特点。以当地山名的有龙山路、青山路、锦峰路、玉屏路、贡山路;以科学家名的有华佗路、景润路、步青路、光启路、健雄路、天佑路、行知路、稼先路、以升路、济慈路、逢春路、弘景路、丹溪路、时珍路、元方路;以“科”字组合的,由南向北依次为科灵路、科憬路、科泰路、科普路、科创路、科发路、科新路、科研路、科业路、科霞路、科正路、科广路、科达路、科胜路。
5.苏州工业园区道路地名特色。园区经过18年的建设,其道路系统及地名基本确定下来,总体上形成了8横8纵的主干道路框架,即横向由南向北依次为独墅湖大道、金鸡湖大道、金鸡湖路-金鸡湖隧道-苏胜路、现代大道、苏虹西路-中路-东路、娄江大道(312国道)、葑亭大道、阳澄湖大道,纵向道路由西向东依次为东环路、227省道(苏嘉杭高速下地面道路)、星明街-通园路、星港街-独墅路、星湖街-青剑路、星塘街、星华街-束桥路、甪胜路-唯胜路-阳澄路。
苏嘉杭高速公路以东、娄江以南、青秋浦以西、吴淞江以北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区域,因此,初期设想道路地名方案时,主要以体现“中新合作”的理念,园区位于苏州,而新加坡又称星洲,所以在一期范围内(金鸡湖以西)形成了以“星”、“苏”组合系列道路地名。纵为“星”字与全国大城市名组合系列,称街,由西向东依次为星(昆)明街、星兰(州)街、星(成)都街、星桂(林)街、星海(口)街、星(太)原街、星(武)汉街、星(贵)阳街、星(广)州街、星(香)港街;横为“苏”字与苏州古园林名组合系列,称路,由南向北依次为苏桐路(桐园,在甫桥,王世材筑,祝枝山有记)、苏茜路(茜园,在太仓茜泾,元末明初顾德辉园第)、苏惠路(惠荫园,在南显子巷,明代园林,初名洽隐园,后李鸿章置为安徽会馆,改名惠荫园,园内有惠荫八景),苏绣路(绣谷园,在阊门内后板厂、清代蒋氏家园)、苏慕路(慕园,原富仁坊巷邮电局,太平天国慕王府花园)、苏春路(春锦园,在皇废基后,原为张士诚弟张士信居第)、苏虹路(石虹园,在南仓桥东北,明末许方伯园居,清建为“金幢庵”)。后来,园区二三期有四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道路沿用此办法,即南北向的星湖街(沿金鸡湖)、星塘街(经过斜塘)、星华街(经过之地原为胜浦西部区域,合作化时代胜浦曾称为新华总社)、星龙街(经过胜浦龙潭村),东西向的苏虹路、苏春路(均分为西、中、东路三段,延伸到园区二三期范围)、苏胜路(通往胜浦镇)。2001年苏春西路、中路、东路合并更名为现代大道。除此之外,园区一期的次干道路则以树木花卉命名,横为树,有红枫路、白榆路、槟榔路;纵为花,有紫藤街、海棠街、芙蓉街、百合街等。二三期的其他主次干道基本采用原有村落名或其谐音来命名,横向主干道路由南向北依次为琼姬路、共耀路、港田路、万洲路、钟园路、旺敦路、龙潭路、翠园路、沈浒路;纵向主干道路由西向东有玲珑街、华池街、万盛街、南施街、津梁街、琉璃街、钟南街、锦溪街、榭雨街、凤里街、长阳街、青丘街等。
在园区主体以南,包括通园路为中轴的娄葑镇中心区、斜塘镇区及车坊北部地区,这里原本地势低洼,湖荡密布,以出产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荸荠、莼菜、菱“水八仙”及蔺草等水生作物而著名,相传区内有王羲之墓(王墓村)等遗迹。现在,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南延开发区,已完全变了模样。在道路名称上,其纵向道路多延续主体开发区的道路名称,如星湖街、星塘街、星华街;又因处于苏州东部,东西向道路以“东”字组词的较多,如娄葑镇中心区的东振路、东兴路,斜塘工业园的东富路、东延路、东旺路、东宏路等。除此之外,主要还是保留当地地名或以此组合来命名,如娄葑镇中心区的东西向的黄天荡路、南北摆宴街、葑谊街、葑春街、葑南街、星红路、群星路及南北向的独墅路、文和路、文潭路、通园路、文萃路、宏业路等,斜塘老镇区的敦煌路、金堰路、莲葑路、莲塘路、莲池路等;2004年划归园区的车坊北部地区,现为独墅湖高教区,道路名称多与人文、科教相关,如东西向的创苑路、仁爱路、文景路、艺坊路和南北向的翠薇街、林泉街、松涛街、雪堂街等。
在园区主体以北区域,横跨唯亭、跨塘、娄葑三镇,处阳澄湖南岸,湖荡密布,历史文化悠久。唯亭是一座凝聚着吴文化和水文化精华的历史名镇,拥有距今6000余年的草鞋山文化、源远流长的阳澄湖蟹文化和影响深远的重元寺宗教文化。该地区地形狭长,除贯通道路外,形成了多个命名系列。在娄葑镇洋板泾地区,以首字谐音的“扬”字组合,如扬帆路、扬中路、扬豪路、扬明路、扬绣路、扬庭路、扬溪路、扬贤路、扬和路及扬华路、扬清路、扬东路、扬泰路等。在现唯亭镇区域,由于规划建设不同步,其地名系列以沪宁高速为界,存在着3套系列。一是沪宁高速以南区域,主要以历史地名或当地村落名为主,如东部(原唯亭镇)的双圩路、双厍路、祁村路、亭南路、莆田路、金陵路、泾巷路及横厍街、三庄街、石戴街、复兴街、千人街、朱街、唯渔街、通和街、娄上街、四方街、阳澄路、夷亭路、戈巷街、双泾街、双马街等,西部(原跨塘镇)东西向的至和西路-东路、跨春路-春晖路-唯西路、晨阳路、跨南路、蠡塘路、唐庄路及南北向的双灯路、宋庄路、娄东路、上娄路、珠泾路、渔泾路、高浜街等。二是沪宁高速以北,原跨塘镇北部、青剑湖区域,其道路名称将唯亭镇名拆分、组合,即横向以“唯”字组合,由南向北分别有:唯文路、唯新路、唯和路、唯华路、唯正路、唯青路、唯观路、唯澄路、唯康路;纵向以“亭”字组合,由西向东分别有:亭翔街、亭融街、亭新街、亭盛街-亭文街、亭隆街、亭虹街、亭雅街、亭友街、亭谊街、亭青街等。三是沪宁高速以北,原唯亭镇北部区域,因为是中新科技城,其纵向道路也以“科”字组合命名,如科意路、科营路、科峰路、科智路、科能路等,横向道路则以当地名,如娄阳路、成义路、澄湾路、夷浜路等。
在园区主体以西地区,为胜浦镇区,河网纵横贯通,青秋浦、沽浦、新浦、尖浦、界浦“五浦”及尼江、章江、褚江“三江”勾勒着胜浦地区“秀水布四方”的亲水环境。现有主干道路,以胜浦镇名和众多河道名称直接或组合形成了系列地名命名规律,以突出胜浦水乡原有特色。横向道路为镇名,由南向北依次为:吴胜路、新胜路、中胜路、振胜路、金胜路、民胜路、常胜路、苏胜路、银胜路、同胜路、润胜路、强胜路、霞盛路等;纵向道路为水名,由西向东依次为:通江路、沽浦路、兴浦路、新江路、胜浦路、吴浦路、九江路、金江路、尖浦路、翔浦路、界浦路、澄浦路等。
6.吴中区道路地名特色。吴中区作为古吴县的最后传承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虽地域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吴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独具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综观吴中区的道路,由于吴中区地理形态的复杂性(东西长南北窄,呈蟹钳形),因此,贯通全区的道路较少,相对贯通的有:东西向的太湖西路-东路-东方大道、吴中大道-东吴南路-东进路、孙武路-宝带西路-东路、苏福公路(230省道-中山西路-中山东路-晋源路-解放西路-解放东路);南北向的东环南路-227省道、东吴北路-南路、盘蠡路-苏蠡路-蠡昂路、友新路-蠡松路、金枫南路-木东公路、东山大道、福东路-舟山路、环太湖大道等。

下面,我们纵向以京杭大运河为界、横向以七子山系为界,分为三个区域对其道路地名特色进行阐述:

京杭大运河以东区域,北襟吴凇江,南临澄湖,湖、潭星罗棋布,河网交错环绕,绕城高速南线、东方大道贯穿东西,江南水乡景色美好。号称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甪直,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被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1495年苍桑仍保存完好;著名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磨难但仍能找出当年风彩,并由此而名的南北向道路长虹路(长虹漾月)、清泉路(分署清泉)、吴淞路(吴淞雪浪)、甫澄北路-中路-南路,东西向道路清风路(鸭沼清风)、海藏路(海藏钟声)、西汇上塘街、西汇下塘街及晓市路(西汇晓市)等。在古镇郭巷,北靠独墅湖,有拥尹山湖,在这里将规划建设为集商业、旅游、娱乐、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特色城区,因此,其现有道路地名以“郭”、“尹”字组合命名的较多,如东西向的北尹丰路、尹南路、尹新路、尹山路、郭新西路-东路、尹鸿路、郭巷街等;南北向的尹山湖路、郭苑路、郭津路、尹丰路、南尹丰路等。

京杭大运河以西、七子山系以南区域,位于苏州古城之南,主要为吴中城区(苏苑、龙西、长桥)和吴中经济开发区(城南、越溪、横泾)及临湖、东山两镇。区内相继形成了“城南高新工业园”、“东吴工业园”、“旺山高科技工业园”等中心工业区,2003年启动建设的“吴中城区越溪副中心”,将成为苏州城南一个全新的集行政、商贸、居住、教育为一体的卫星城。分析该区域内的道路,以政区、景观、村落、河湖名交互组词命名。其中,以政区命名的,有吴中城区的东吴北路-南路、吴中东路-西路、龙西路、苏苑路,横贯东西的吴中大道,纵贯南北的东山大道,临湖镇的临湖路以及连接吴江的蠡松路(蠡墅-松陵);以景观命名的,有吴中城区苏苑街道的冬青路、丹桂路、夏莲路、迎春路、宝带东路,开发区城南街道的迎春南路、枫津路-南路,越溪街道的塔韵路、越城路,临湖镇的菱湖渚路,东山镇的启园路、紫金路、莫厘路、洞庭路、雨花路等;以村落命名的,有吴中城区的月浜街、翻身路、先锋路、南厍路、北蠡墅街、南蠡墅街,开发区城南街道的南湖路、邵昂路,越溪街道的吴山街、前珠路、北官渡路、南官渡路、龙翔路,横泾街道的旺山路、苏旺路、尧旺路、尧南路、前庄路、新思路,临湖镇的柳湖路、塘桥路、牛桥路等;以河湖命名的,有太湖东路-西路、石湖东路-西路、澄湖东路-中路-澄湖路(目前不贯通)、小石湖路、天鹅荡路、东太湖路、环太湖大道等。

除上述命名方法外,局部也采用了以字组合的方式命名。如长桥街道,以“蠡”字组合的有苏蠡路、长蠡路、新蠡路、蠡园街等,越溪街道的道路名称中含“溪”字的较多,南北向的溪秀路、明溪路、越溪街、溪翔路、溪山路、溪水路、溪霞路、溪虹路;东西向的北溪江路、南溪江路、文溪路。在原浦庄镇,曾有“浦、安”组合系列,如南北向的浦金路、浦南路、浦庄大道、浦阳路,东西向的长安路、平安路、和安路等。

七子山系以西、以北区域,为著名的太湖风景区、也是国家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区域内的木渎、胥口、光福古镇,均与苏州城同龄,金庭镇的西山岛,是太湖之中最大的岛屿,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是吴中一带名胜古迹较多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历史上的三大名人——阖闾、伍子胥、孙武都与此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当之无愧的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因此,与历史人物有关的道路名称有:木渎灵岩山至太湖度假区的孙武路、穹窿山东麓的朱买臣路、茅蓬路、兵圣路、子胥路,香山街道的伍相路、蒯祥路、教场路、其昌路等;在木渎镇,中有中山西路-东路(苏福公路木渎段)、北有竹园路、南有宝带西路延伸段三条主干道路与苏州城区东西相通,有珠江路-珠江南路、金枫路-金枫南路-木东公路、金山路-翠坊街、灵天路-灵山路连接南北;在光福镇,除沿用以当地山名、村落名命名的邓尉山路、虎山路、塔山路、凤山路及以村名命名的下绞路、田舍路等外,以“福”字组合,形成了福乾路、福坤路、福湖路、福东路、福玉路、福田路、福华路、福聚路、福安路、福溪路、福锦路等系列;在胥口镇,胥市街、胥欣路、胥康路、胥进路、石胥路、文胥路、新胥路、子胥路,“胥”字组合深入人心;在香山街道,东西向的孙武路、伍相路、其昌路、蒯祥路、承祖路宣扬着文臣武将,南北向的梅舍路、香山路、姚舍路、墅里路、舟山路记录着沧海桑田;在西山岛,缥缈峰环路、林屋路、金庭路、梅园路、石公山路都凝聚着西山的精华。

7.相城区道路地名特色。相城区位于苏州古城区北,是名副其实的苏州北大门。该区东连阳澄湖,西滨太湖,南靠古城区,北接常熟,物产丰富,景色迷人,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与古城同拥2500年文明史,留下了伍子胥、范蠡、苏秦、顾恺之、陆贽、姚广孝、沈周、文徵明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综观相城区的道路地名,各区域都各有特色。在主城区,形成了横向以元和的“元”、纵向以阳澄湖的“澄”字组合的序列化道路地名:横向,由南往北依次为润元路、古元路、纪元路、嘉元路、华元路、聚元路、建元路、瑞元路、庆元路、安元路、广登路-蠡塘河路、康元路、泰元路、富元路、开元路;纵向,由东向西依次为澄波路、澄云路、澄星路、澄阳路、澄月路、澄虹路、澄和路、澄帆路。

在相城区北部,为江南水乡特色,湖泊众多,河溪纵横,阳澄湖、漕湖、鹅真荡、盛泽荡、画师湖、珍珠湖等错落其间。北桥街道。渭塘镇中部的珍珠湖(秧河),相传宋代就开始人工育珠,现正按高起点规划实施全面改造,建设“城中湖、湖中镇”的独特景观。阳澄湖镇有原沺泾、湘城两镇合并而成。原沺泾镇位于阳澄湖中,形似美人腿,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阳澄湖大闸蟹,自古以来便享有至高无上的盛誉,品蟹、赏蟹、咏蟹、读蟹已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精彩的部分;古镇湘城,伍子胥到此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选址建都城,为当年建城之遗物,旧有八景,显示出水乡美丽与古朴的风韵,享有“姑苏娄门外第一镇”之称;广济北路地名的延伸,拉近了苏州市区与北桥街道的距离,结束了北桥到苏州必须绕道渭塘的历史。该区域内的现有道路名称,或以镇名取字组合的,如渭塘老街、渭中路、湘园路、澄林路等;或以当地历史人物取词的,如北桥的(尤)成美街,湘城的沈周路、思贤路;或以河湖名取词的,如漕湖大道、鹅真荡路、画师湖路、盛泽荡路、珍珠湖路、阳澄街;或以道路起止地名定名,如北桥的北凤路、凤北荡路、凤湖路,渭塘的凤阳路,湘城的湘石路、湘陆路、湘太路等;或以村落名取词的,如北桥的里河海路、鹅东路,渭塘的渭南路、北雪泾路,太平的聚金路等;或以当地企业名命名的,如北桥的友胜路、名扬路、飞鸟路、康升路、未来路,渭塘的爱格豪路、新燕大道等(这种命名方式不符合相关规定,因此在苏州市区是不多见的)。

在相城区西部,古镇黄埭为战国时期楚国名相春申君黄歇动员民众于此兴修水利,筑成堰埭,初名春申埭,后改黄埭,沿袭至今。由此形成了横向以春申君的“春”字、纵向以阳澄湖的“阳”字(区别与相城区城区澄字组合),结合当地村落、河湖组合取词的地名命名方式。横向“春”字,由南往北依次为:春秋路、春旺路(旺庄村)、春丰路、春申路、春光路、春义路、春仁路、春兴路、春耀路、春熙路;纵向“阳”字,由东往西依次为:鹤阳路(鹤泾村)、广阳路、苏阳路、中市路、裴阳路(裴圩村)、华阳路、寿阳路、潘阳路、高阳路。在东桥,镇区道路横向以“民”字、纵向以“长”字组合系列,横向分别是:警民路、爱民路、安民路、聚民路、人民路、健民路,纵向分别是:长旺路、长康路、长和路、长发路、长平路、长明路、长泰路。古镇望亭,历史悠久,古迹遗址众多,春秋时吴王阖闾建长洲苑,东汉末孙坚在此建御亭始有集镇,隋唐时建御亭驿,后改为望亭,并为镇名。其道路地名基本围绕当地历史文化遗存和村落名取词外,如御亭路、月城路、问渡路等,在局部也采取组词系列,如在铁路东侧物流区,以“海”(物流海内外之意)、“华”(当地为华兴村)组合,东西向为海盛路、海亭路、海运路,南北向为华驿路、华宇路、华兴路,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四、地名管理与服务方向

在加强地名管理上,一是要依法办事,实现地名的规范化。2009年12月,《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对规范我市地名管理及服务具有积极意义。贯彻落实《条例》规定,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工作操作程序,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同时,引入专家论证制度和社会听证机制,增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杜绝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此外,要加大不规范地名整治力度,解决因行政区划调整使现存道路地名发生重名的问题,如新区金山路、木渎金山路。推广、规范标准地名的使用,杜绝一地多名或多称的现象,如标准地名叫清水湾花园的,社会上对房产商使用的“S半岛”可能更熟悉,还有“胥江府”实际标准地名叫胥江岸花园等等。二是要继续探索地名的序列化、层次化。此前,我们采用了与当地特点相一致的字词组合方式来实现地名的序列化,但由于有些方案受到各方的议论甚至是反对,所以组词式序列化地名的使用范围和数量还是有限的,除此之外,大量的道路名称是保留或移用了当地正在或已经消亡了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政区、村落等地名资源。二者相比,组词式序列化地名虽然内涵较浅,但指位确是相对清晰的,因为人们要去一个地方,首先是要确定大方向,当你听见路名是苏绣路或者星港街时,你第一反应是,这是一条园区的道路,那你就会去园区找路,而绝不会去高新区;而当你听见是移用村落名命名的路名时,你因为本身不知道这个村落在哪里,你又怎么能知道这条路在哪里呢?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协调,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但在有些区域的道路地名“序列化”时,存在过于简单的文字拆分、没有规律的随意组合等问题,而忽视了“序列化”的规律性、地名规模的“层次化”要求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诠释,客观存在着道路名称难以理解、不便记忆、容易混淆等一些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努力规避这一问题,力争从地名名称能够体现所指称地理实体的“意、形、景、史、文”等历史、文化的内涵入手,来实现地名的“序列化”、“层次化”要求。如在相城区中央商贸区道路地名,就以“御窑”、“金砖”、“织锦”、“文灵”、“宣公”等反映当地经济产业、人文历史的词汇组成地名序列,并延续相城区主干道路称路、次干道路称街的层次化原则,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苏州城市道路地名的“层次化”和“序列化”的内涵和品位。

苏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苏州的道路地名越来越多,单靠地名的序列化、层次化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而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交往对地名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借助多种多样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地名公共服务。一是要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数字地名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地名数据库信息,拓展地名信息化服务的新领域,建设好地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便捷的地名服务;二是要积极开发各种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产品,如:开展吴文化地名保护、编辑地名录、编绘地名图、编撰地名文化丛书等,努力提升我市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各界对弘扬苏州地名文化的需求。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从本文了解到当前我市道路地名的一些基本概况,并由此可以感觉到,我市道路地名总体来说达到了规范化、序列化、层次化的基本要求,已经成为展现各个区域特色的一个较为醒目的标志,为方便社会交往提供了基础平台。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