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太湖里的漫山岛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11/25 9:10:59
漫山岛是太湖七十二峰之一,位于吴中区光福镇西南太湖中,全岛面积1.3平方公里,略小于三山岛。漫山东北距陆地最近处笠帽山2.2公里,距长浮山3.36公里,其西则为茫茫湖面。明吴县人谢晋赞曰:“苍苍屹立在湖心,势小形奇□(存世版本缺一字)众岑,烟水迷漫天暝处,孤青一点望中深。”岛由南、北两山组成,两山对峙,呈靴形。南山之西头山海拔77.3米,为全岛最高点;南山之东峰与白浮山隔湖面相望。北山之东洞山(笔者所编著的《苏州山水志》中的地图误注为“东河山”)海拔66.7米,为小岛第二高点。北山西部有春秋时期藏军洞,东洞山腰有巨石,高六七米,渔民称为“望夫石”。清代吴庄《漫山》诗称:“起伏周峦自有情,两峰相抱水盈盈;太平荒尽藏军洞,总有丁夫不藉兵。”诗人自注:“山有吴時藏军洞二处,中峰有石平亘,名望夫台。”南山及北山西北角岩性为泥盆纪茅山群石英砂岩,北山东北角东洞山有浅层侵入的石英斑岩,岩性与光福城隍山相同。因南、北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常遭洪水淹没,故名漫山。1954年洪涝灾害后,筑起东、西两条大堤,连接南、北两山,岛上东、西为洲,洲中有湖。上世纪90年代两次太湖流域大洪水,湖水还是越过大堤,淹没低地。
清乾隆《吴县志》载:“长沙之西曰冲山、漫山,二山相向,多桃花。居民劈竹编簿。俗朴,罕巾里。陆舒枝诗:‘地偏工织簿,人朴懒冠巾’。”清《太湖备考》载:漫山“居民百余家,以造篷为业”。因农田均为荡田,汛期常遭水淹,水小年份也只能种一熟“望天收”水稻,故以造篷维持生计。清代中叶,船上篾篷改为布篷,漫山村民由打篾篷改为打草席和芦帘等。女子在家织席,男子外出卖席,兼营农事。漫山出产的双人“脐席”,是著名“关席”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40年代,全岛仅一头耕牛,种庄稼靠人力用铁搭翻耕,灌溉靠脚板子踏水车。除种稻外,还经营打篷、编制网具和打席等副业。新中国建立后,除种稻和传统副业外,依靠船运优势,发展造船、扒黄沙和运输业。漫山村以山为名,属太湖乡管辖。1999年,漫山行政村有4个生产小组,分属南头、西头和北山3个自然村,有148户村民,共555人。除山地外,岛上有324亩水稻田,还有松林、果园和鱼池;副业生产以打席、扒黄沙为主。2001年,太湖乡并入光福镇,漫山村并入冲山行政村。2013年,岛上有冲山行政村的4个村民小组,150多户,500多人,实际居住150多人,以老人为主,80岁及以上老人有20多人。有20多户在岛上用提笼网“倒虾”(即捕虾),其余大多数村民在外打工、经商,尤以销售牙刷闻名。
清初,已有渔民定居漫山岛。现在岛上居民主要有姚、钱、濮、吴、蒋、郁、朱、顾、王等姓氏,钱、姚两姓是岛上大姓。蒋、钱两姓定居漫山的历史较早,居住在南山,钱姓从光福安山迁来。姚姓是从今高新区镇湖街道杵山迁来,濮姓是从镇湖街道寺桥迁来,姚、濮两姓集中居住在北山。郁姓居民是从今太湖度假区长沙山(岛)迁来的。吴姓原是海洋渔民,祖祠在常熟市福山,族中相传是一次龙卷风将船吹到漫山后,族人才定居南山的,至今已有8代,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的漫山大队书记吴三男是第6代。一户王姓是浙江南湖渔民,1958年到漫山开挖鱼池后定居岛上。漫山交通闭塞,环境清幽,民风淳朴,为当代喧嚣尘世中的“世外桃源”,有老年妇女一生足未出岛。民国时期,在漫山、冲山两岛间设船摆渡,村民辗转冲山岛登岸。1974年,冲山岛连接陆地成为半岛,专设轮渡船为漫山岛民摆渡上冲山,每天往返一次。岛上有东、西两个码头。
岛上民居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建筑,这样整村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民居,在苏州已属少见。东头村有清乾隆年间所建福庆桥,花岗石梁式桥,镌刻着捐款人名单的青石碑,现仍镶嵌在小学校舍西墙。福庆桥东偏北处有口清代古井,青石栏圈,水尤清冽。岛上另一口清代古井在北山村。岛上漫山小学创办于1951年9月,校舍设在民国时期建造的老戏台,后又迁至观音堂,继而迁至三官堂庙屋。1971年,该校才建造5间砖杂木结构的校舍,此后20年一直为复式单班,有1名教师,10至50余名学生。1990年,翻建扩建校舍,成为有2至4个复式班的农村完小。2001年9月,漫山小学复为一至三年级的1个复式班,共12名学生,随后即撤并至太湖实验学校。1997年9月,漫山村通上程控电话。2001年架设水底电缆,11月通电,成为苏州最后一个通电的行政村。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上一个:
盛家浜旧事
下一个:
【专家观点】把“乡村著名行动”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