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吴文化地名---铁铃关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1/2/7 10:12:08
吴文化地名---铁铃关
铁铃关,
是古代驿道和大运河进入苏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塞。据清陶澍《铁铃关文星阁碑记》云:“铁铃关,平江路总管万户宋通始建于元至正三十三年,‘负眊带铃’以备御。明嘉靖三十六年倭患严重,巡抚御史尚维持,知县安谦复筑此关,置楼橹,‘设铃索,风触有声。此铁铃关之所自昉也。’又因依枫桥而筑,又称“枫桥敌楼”。铁铃关与枫桥,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代表之一,至今已很少见,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叶,倭寇从金山卫登陆,由内河绕太湖,经木渎、枫桥等地,进攻阊门。时任苏州府同知的任环,曾于阊门外上塘河畔构筑青龙、白虎两关,以防倭患。明代有布衣军事家之称的郑若曾(1503~1570),在其《枫桥险要说》中认为:“往年尝建敌楼、设团营于接官亭寒山寺,遗址见存,不可以不修举。虽然险要有重有轻,枫桥虽不当江湖水口之冲,而所关系至重,似宜设重兵以镇之,不当与娄齐诸附郭例视而已,何也?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若再犯乎此,苏之元气竭矣。枫桥北近射渎、长荡,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热中者,城内十一而此地十九,其来也必非轻举,我兵岂可草草以应之乎?”嘉靖三十六年(1557),尚维持主持复建铁铃关,同时还在葑门外、木渎镇各建敌楼一处。这些关楼中,现存的仅铁铃关一处,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据民国《吴县志》载:铁铃关“方广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甃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与关前的大运河、枫桥组成一处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关隘。后楼毁,只剩城门。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次年江苏巡抚陶澍改建上层为文星阁,以昌文运。其后,阁楼颓毁,下部关台拱门也年久失修,雉堞、女墙、射孔等也倾圮无存。1986年实施大修,次年竣工,加固了关台拱门,重砌雉堞,并建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3间于关台上,基本恢复到清代的规模。关台以条石为基,城砖砌墙,底平面作长方形,面阔15米,纵深10.2米,高7米。正中辟拱门,西跨枫桥东堍,东接枫桥大街。关门内南北壁面均辟大小拱门各一,内砌登关砖级,并有藏兵和存储武器的空间。关楼内现陈列着明代苏州军民抗倭的文物史料,供人参观。关额上刻有“铁铃关”三字,楼上匾额为“御寇安民”。
1949年4月27日拂晓前,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二十九军八十五师二五五团在铁岭关下的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的第一枪,攻占铁岭关,并经此从金门、阊门、平门、娄门入城,6时40分古城苏州宣告解放。古老的铁岭关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由此结下了红色地名之缘。
如果有时间,你可以登关一望,整个枫桥景区尽收眼前。北有枫桥古镇,粉墙黛瓦;南为寒山古寺,塔影钟声;西依运河古道,舟船往来;东连枫桥大街,店铺林立。景区内古桥流水相依,雄关佛塔相映,一幅盛世繁华的江南水乡风情画跃然眼前。
(特约撰稿:莫俊洪)
上一个:
吴文化地名---枫桥
下一个:
吴文化地名---蠡墅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