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枫桥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1/2/7 9:56:13     
吴文化地名---枫桥

枫桥,在姑苏区西部的铁铃关外,有一座斜跨江南运河故道、扼守枫江(又名上塘河、枫桥塘)西口,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而享誉中外的石拱桥,这就是“枫桥”。

对于枫桥桥名,历史上也有不同看法。据明卢熊《苏州府志》载:“枫桥,去阊门七里。《豹隐记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北宋)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南宋)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乃所写,施封桥寺 ’。”枫桥,地处江南运河古驿道与枫江、枫津河交汇处,由此沿河依路,可北上浒墅关、望亭驿,南下横塘驿,西至西津桥镇、马涧镇,东进古城阊门,是古代苏州西部水陆交通要津。因此,历代官府均在桥上、河上设有关卡,白天开关放行船只和行人,夜晚则闭关,有“朝开航,夕闭航”之说,故旧作“封桥”也是可信的。但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姑苏城、寒山寺、“江枫”两桥声名鹊起、家喻户晓,作“枫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只是这“枫”并非指枫树之意。

枫桥始建于何时,史书记载不详。现存之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1984年整修,古桥原貌完好,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长39.6米,宽5.7米,跨度10米。花岗石构筑,拱券纵联分节并联砌置,桥洞有八块条石横梁,支撑着9组拱券,每券有9块竖立的拱石组成,桥洞两侧以花岗石横砌。桥面两侧砖砌栏板,间有石望柱,高0.8米,覆以石条,中间嵌桥名“枫桥”。桥柱上还刻有劝善警语:南面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北面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两旁为“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近岸桥柱上刻有“同治六年丁卯八月重建”“仁济堂安仁局董事经办”。


正因为枫桥在古代的交通枢纽地位,自隋开通大运河以后,逐渐繁华起来形成集镇。至民国17年(1928)11月,以枫桥集镇为中心设枫桥镇,其辖区一度包括今姑苏区金阊街道西北部、虎丘区枫桥街道枫津河以南区域。1949年10月,以枫桥集镇为中心设枫桥乡,其辖区仅限今姑苏区金阊街道西北部、虎丘区枫桥街道马浜村范围,属吴县浒关区。1950年3月,改属增设的吴县枫桥区。1954年9月,随枫桥区划属苏州市。

1955年,为利于南来北往航运,并保护枫桥、江村桥、寒山寺等古迹,江南运河改道枫桥集镇之西。从此,枫桥古镇成为悬于江南运河新、旧河道之间的一个孤岛,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1957年12月,津桥、马涧两乡并入枫桥乡。1958年7月,枫桥乡划归吴县,但江南运河改道河道以东的枫桥集镇等区域留在了苏州郊区横塘乡境内,直至归属姑苏区。而划归吴县的枫桥乡,乡政府驻地虽然迁移至西津桥,但因建乡之初以枫桥集镇为首要集镇,且源于枫桥和枫桥集镇的历史文化知名度,遂保留了枫桥乡原名。此后,公社、镇、街道均以枫桥名之,一直延续至今,但已与“枫桥”无关了。

枫桥东坡引桥落于铁铃关的拱门内,过桥即入关。铁铃关内,就是著名的寒山寺了。寒山寺大门的前方,是与枫桥齐名的江村桥,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3)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为单孔花岗石石拱桥,比枫桥稍低。江村桥南原有水泥公路桥,名“枫镇桥”,为连接苏州市区与枫桥乡的重要通道,后因运河拓宽工程而拆除。

自1986年起,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核心内容,规划建设枫桥景区,相继整修了江枫古桥、铁铃古关,重建了枫桥古镇,扩建了寒山古寺,并在古运河畔仿建了惊虹渡等景点(惊虹渡,原位于明代吴中高士光在天平山西北麓和支硎山间的寒山岭上所建“寒山别业”内,实与枫桥、寒山寺无关),为苏州市民提供了一个具有众多历史遗迹、浓郁吴地韵味、丰富文化内涵的游览、休憩佳处。

(特约撰稿:莫俊洪)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