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内东北街,是一座风格疏朗平淡的“文人山水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江南古典园林。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罢官回到老家苏州,在城东原大弘寺旧址上修建了“拙政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名。
500多年来,拙政园几经分合,先后历经四十多任园主。1949年后,收归国有。1952年经过部分修缮,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它与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拙政园,经过多次整修,东、中花园景致疏朗,西花园较紧凑,各具特色。
东花园,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在久已荒废的原归田园居旧址上参照《归田园居记》修建而成的,景色如江南乡村。
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池水为中心,池南远香堂为主厅,面阔三间,是一座高大敞阔的四面厅,四面不做砖墙,人在其中,可环视四周景色而无所障碍。堂北临旷池,石构矮柱低栏,更突出了北面的广远水景。池中常年种植莲荷,莲花有“香远益清”(自宋代学者周敦颐《爱莲说》)之德,堂因以为名。远香堂东北部的方亭,北面种有翠竹、梧桐,因取唐人诗意,名“梧竹幽居”亭。亭里立红柱白墙,四面方墙再各辟圆洞门,似亭中套亭,十分奇特。站在亭内四望,外景就好像一幅幅圆形的图画。而向西眺望,就能发现拙政园“借景”之趣。视线掠过荷池、曲桥,就能看到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的大半个身段,塔倒映池中,步履即近,令人神往。
西花园现存面貌,大致是清末修葺补园时形成。总体布局也以水池为中心,主体建筑鸳鸯厅在池的南岸靠近住宅一侧,为园主宴会和拍曲之所。池北主山顶筑浮翠阁,山腰设笠亭,山下水池转弯处置“与谁同坐轩(扇亭)”。池东南为次山,山顶建宜两亭,与园东北的倒影楼互为对景。池东紧靠园墙架筑水廊,曲折起伏,跨水而建,构筑别致。池西南水尽处置塔影亭,亭旁布置湖石假山,置身其中,有如入涧谷之感。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典范。作为吴文化地名的重要代表,拙政园这个名称也极具古代士大夫的传统思维和人生追求。它的格局与抱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高雅生活的审美追求与场景体验,同时也融合了对人性的舒张和灵性的放飞,为世人留下了一座宝贵的精神绿洲。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