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吴门桥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11 9:10:32     

吴文化地名---吴门桥

 

吴门桥,是“盘门三景”之一。位于盘门外护城河上,南接盘门横街、北至盘门大街。吴门桥跨大运河(护城河段),为苏州古城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为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以前,苏州古城西南没有桥梁,出城往木渎、光福等地全靠舟楫。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在盘门外建桥,称“新桥”。据宋《吴郡图经续记》载:“新桥,在盘门外。自郡南出,徒行趋诸乡至木渎者,每过运河,须舟以济。又当两派交流之间,颇为深广,故自昔未有为梁者。今太守朝议章公下车,有石氏建请出钱造桥者,公立限督之,即日而载,逾时即毕。横绝漫流,分而三桥,往来便之。”宋《吴郡志》称:“新桥,在盘门,分为三桥者,制度甚宏。”因当时该处河面比现在宽广得多,新桥桥身较长,由北岸延出的两座相连的木桥和南岸延出的一座石桥构成,故又俗称“三条桥”,这就是吴门桥的前身。




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将“三条桥”改建成三孔石级拱桥,成为苏州南出的正门和交通要道,改名为“吴门桥”,以显苏州门户之意。明正统间(1435~1449)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水利郎中傅潮修缮。清顺治三年(1646)又修,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重建后的吴门桥,由三孔石拱桥改为单孔。1963年、1985年、1989年多次修缮,现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为主,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全长66.2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0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分节并列拱券,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可供路人小憩。桥额阴刻楷书“吴门桥”三字桥名,间壁明柱一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左右金刚墙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可供纤夫穿越桥洞。




改革开放前后,盘门外陆续兴建了盘溪新村、解放新村等工人住宅区,当时进出古城的,北有姑胥桥、万年桥,东有人民桥,皆远,唯吴门桥最近。每当工人们下上班的时候,吴门桥上下就成了自行车的海洋(自行车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成为时代一景。因吴门桥是石级桥,为方便自行车推行,还在桥面上修葺了左右各一条纵贯南北的专用车道。


2003年,在吴门桥的东侧、东大街南端拟建人行石拱桥,便将1981年拆除的胥江上枣市桥全部石料,仍按枣市桥原形移扩建于此,为三孔圆石拱桥,全长56.8米,宽7米,两边孔跨径8米,中孔为15米。因盘门古称蟠门,尝刻木龙于门楼之故,定名为“蟠龙桥”,成为吴门桥的姐妹桥,相得益彰。


吴门桥,与盘门、瑞光塔相映成辉。游人拾级而上,伫立桥顶,举目四望,“盘门三景”尽收眼底。桥下水流交汇、舟船往来,桥侧城垣绵延、宝塔耸峙,一幅江南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特约撰稿:莫俊洪)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