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万年桥
万年桥,在苏州古城胥门外,跨西外城河,东西连接胥门路。清末《吴门表隐》载:“胥门外有吊桥,紫石甚古,明嘉靖时严嵩爱而拆去,今在袁州城外,亦名万年桥。”这说明在嘉靖之前,那里有一座古桥,且用紫石筑成。严嵩拆去后,一说是造在相府后花园,一说是运到严嵩老家江西分宜县,在城外照样安装了一座大桥,仍名万年桥。诗人潘耒写有《万年桥诗》,以纪其事。
万年桥拆除以后,行人过河靠船只摆渡,河深水急,遇上大风,有覆舟之危。为此,百姓及商人都愿意捐资造桥,但一直未能成功。其原因是当地豪绅霸占了渡口,每日获利十分可观,不肯造桥,并造谣说,胥门外山上多恶煞,如果造了桥,就会引恶煞进城,城内必有灾祸。百姓听后,就不敢再提造桥之事。
清乾隆初,苏州经济繁荣,在此“居民商贾四方冠盖轮蹄络绎往来问渡者,日以万数,待舟以济,则苦杂沓有风涛之虞,而舟人又善持缓急,故往往为行者病”(民国《吴县志》)。清乾隆五年(1740),在知府汪德馨倡劝和巡抚徐士林支持下,费时二年建成,桥成之日,万民欢腾,取名“万年桥”,以喻久远。桥为三跨石墩木梁,据记载,“桥长三十二丈五尺,广二丈四尺,高三丈四尺四寸”,两面桥柱刻有汪德馨撰桥联,南面为“画鹤排空秋水净;苍龙卧隐夜潮平。”北面为“佳气氤氲迎汉渚;恩波浩荡达江湖。”并在西堍建石牌坊,题额“三吴第一桥”。画家徐扬所作《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绘有此桥,也有《姑苏万年桥》桃花坞木刻年画刊行于世,万年桥名闻遐迩。
嘉庆二十五年(1820)、咸丰元年(1851)、同治元年(1862),万年桥曾三次大修。1936年,为利于车辆上下,改建西坡石级为斜坡,石牌坊同时拆除。1952年,改为钢筋水泥梁,长42米,宽6.4米。两堍坡度减缓,铁杆桥栏。两侧有方形水泥碑各一,阴刻费新我手书桥名。1970年,北侧建红旗桥(今姑胥桥)后,万年桥便以人行为主。
为恢复古城、古桥风貌,2004年,借鉴《姑苏繁华图》中万年桥的形态,在原桥处重建万年桥,依旧为三孔石拱桥,全长85.11米,宽6.2米,跨径11.2米。主体结构为钢筋砼结构,外贴花岗岩镶面石,栏杆用城砖砌筑,桥中间镏金题名“万年桥”,显得古朴典雅。
在万年桥西,2003年1月开工建设苏州市规划展示馆,由现代馆、古代馆、沿河辅助用房三部分组成。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此召开。2005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