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东山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11 8:57:12     

吴文化地名---东山

 

东山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境域地处太湖东洞庭山(又称洞庭东山,简称东山)得名。




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相对,原来也是屹立在太湖中的一个呈长条状的基岩岛屿。随着三江淤塞,太湖内沙洲遽涨,沙坝发育,在19世纪中叶(1830年)后,终于使东山岛与陆地相连,成为今日的湖滨半岛,距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东洞庭山自北东而西南,偏居半岛西部,绵延起伏,其势雄伟。主峰为莫厘峰(俗称“大尖顶”)在东洞庭山的北偏东端,海拔293.5米。


东山镇镇域总面积97.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4万人。在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置吴县时,为其辖地。宋政和三年(1113),东山从吴县划出隶属浙西路湖州之乌程县。明洪武五年(1372),东山从湖州府乌程县复归苏州府吴县。清康熙间,东山境内划为遵礼乡、震泽乡、蔡仙乡3个乡。清雍正十三年(1735),割吴县东山设太湖厅。1912年1月,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东山隶之;7月,洞庭县裁撤,其地归属吴县,东山分设东后山乡、东前山乡。1928年春,合东前山乡、东后山乡为东山乡。1929年8月,改为吴县第十七区。1934年6月,改为第十二区;1947年3月,改为东山区;1948年5月,与西山区并为洞庭区,东山镇为区公所驻地。1949年5月,洞庭区撤销,复设东山区。1950年4月,成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驻东山。1951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复归吴县。1952年7月,设县级苏南人民公署太湖办事处,东山区随属。1953年3月1日,太湖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为震泽县第一区;7月,复名东山区。1957年3月,撤区并乡,设东山镇及后山、渡桥2乡。1958年2月,渡桥乡并入东山镇;9月,后山乡改建为洞庭人民公社。1959年4月,震泽县撤销,东山镇并入洞庭人民公社,属吴县。1980年7月,洞庭公社改名为东山公社,1983年6月,改公社建东山乡。1985年9月,东山撤乡建镇。




东山镇是典型的江南古镇,苏州市旅游名镇。自古以来,它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秀美的湖光山色、丰富的花木茶果、众多的名胜古迹,成为一个旅游胜地,使人流连忘返。1982年,国务院公布东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太湖风景名胜13个景区之一。


东洞庭山,素有花果山之称,其名果四季不绝,花果品种品系已达400多个。其中洞庭红橘、白沙枇杷、佛手白果、乌紫杨梅、板栗、碧螺春等均闻名海内外。洞庭红橘,因其色泽红润,其意吉祥,自唐开始已为贡品。东山与浙江塘栖、萧山、福建莆田同为全国四大枇杷产区,东山白沙枇杷最为珍贵,闻名中外,古时就有“金银蜜罐”之称。东山出产杨梅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内有一种乌紫杨梅果型大,因成熟后果色乌紫而得其名,为东山诸杨梅品质之精品。




东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的原产地。据《太湖备考》记载,在唐代,东山碧螺峰石壁有野茶数枝,山人朱元正采制,用青茶晒干后泡饮。有年采茶时适逢下雨,茶姑们怕茶叶被雨淋湿,均把青茶揣人怀中,嫩芽遇到少女体温,发出一阵奇异的清香,山人就称其为“吓煞人香”。茶由此名,山人悟其道,开始用锅炒制其茶,后来,制茶工艺娴熟如纯。清康熙皇帝到东山时品到此种茶,感其茶不俗,名太俗,因观此茶绿如碧,制后蜷曲似螺,又值春天采摘,遂赐名为“碧螺春”。


1985年春,太湖中隶属东山镇的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同年12月发掘石制品5263件。这是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首次发现,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并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史学界有人称之为“三山文化”。


(特约撰稿:莫俊洪)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