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吊桥
吊桥,位于阊门外、阊胥路东端,跨西外城河,原名虹桥,俗名钓桥,是沟通古城内外交通的桥梁之一。始建于苏州古城建成时。宋《平江图》、明《水道图》均标作虹桥。明成化十年(1474)曾改名永济桥。清末《巡警全图》标作吊桥。初为木结构。后被冲毁,有郑文贵自愿捐资重建石桥,于元泰定元年(1324)十月建成,耗资十五万贯。明洪武初改建为石墩木梁桥,后历经毁而重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1934年翻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石排柱式的东西桥台仍为明清原构。2004年修建阊门时重建,2月动工,6月竣工,为钢筋混凝土梁桥,桥面两侧筑廊,长37米,宽14米。
由于地处京杭运河入城要道,从古至今,阊门吊桥不仅是舟楫与行人往来的通途,更缀连起盛世阊门千年的繁华。清乾隆《苏州府志》载:“自钓(吊)桥西,渡僧桥南分为市心,旧有阛阓坊,京省商贾所集之地。又有南北濠,上下塘,为市尤繁盛。”清代画家徐扬画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中,亦描绘出清乾隆年间阊门一带商市热闹景象:吊桥上人流如潮,桥下运河中帆樯林立;夹河两岸,店铺鳞列,万商云集,盛况可见。
清咸丰十年(1860)春,太平军进攻苏州,阊门一带街市再次毁于战火,致昔日繁华商市转眼成为废墟。光绪年间,万人码头轮船通行,商市复兴。民国期间,吊桥、万人码头处有苏锡、苏申、苏杭等几家私营轮船公司,商业经济极为活跃。
1967年苏州两派发生武斗,8月22日下午3时许,因火攻殃及吊桥西堍一块舌形地盘(南为鲇鱼墩,西为石路,北为上塘街)上的房屋,大火延至夜间10时左右始告熄灭致使赵天禄茶食糖果店、近水台面馆等25家商店、326间民房被烧毁。1979年,政府将此处废墟上改建为街心公园。此后,随着山塘街、石路商圈的兴盛,吊桥两侧盛况重现。
在吊桥东北角的桥廊边,有个老阿姨摆了好多年的喜蛋摊。喜蛋,有的地方叫“毛蛋”“旺蛋”,就是经传统孵化发育后带有胚胎的鸡鸭鹅蛋,有些老苏州人特别喜欢吃这种蛋。这个喜蛋摊并没有因城市管理而取缔,也算是苏州人文情怀的一种表现,如今已经成为网红一景。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