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阊胥路
阊胥路,位于苏州古城西侧,北起阊门接西中市,南至胥门外泰让桥连接盘胥路,为城西外侧从阊门至胥门的南北主干道,故名。全长2590米,宽约32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沪宁铁路告成运营,三十四年(1908)拓辟自苏州火车站至阊门、胥门、盘门外道路,统称大马路。据民国三年(1914)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的《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今阊胥路阊门至渡僧桥南之间的一段标为上塘街;从上塘街经禄荣坊口至杨树里之间的一段标为石路;而现在的石路及其往北至苏州火车站、往南经胥门、盘门外折向东至觅渡桥西青旸地,标作大马路。《苏州城厢图》《吴县城厢图》《苏州图》等均作此标。
1966年,大马路自今金门路以南改称延安南路,金门路至火车站改称延安北路。1967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1980年,泰让桥以北的延安南路更名为阊胥路,并向北延伸至老阊门口,并入原石路、渡僧桥以东的上塘街。从义昌福菜馆向西经人民剧院至阿黛桥东、折向南至永福桥L形道路,改称石路。阿黛桥以西的延安北路,以经过广济桥而改称广济路。1993年6月始,阊胥路从金门路至三香路段动工拓建。2003年1月,在三香路口建阊胥车行下穿通道。2013年,阊胥路再次大修,遂成今貌。
阊胥路南端的泰让桥,吴语讹称太阳桥。南北跨胥江口,以周泰伯避位奔吴故事取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筑大马路时建造,原系三孔木桥,因迥异于旧式石拱桥,故民间也称之为大洋桥。1927年改建为水泥桥。1978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竖杆式拱桥。2004年重建,全长约250米(含引桥),中孔跨度35米,两侧旱孔跨度各7米;桥宽40米,车行道30米。北侧边孔为枣市街与永安里连通,南边孔是向阳桥沿河去水仙庙的通道。
在泰让桥北、阊胥路东侧,2003年兴建苏州市规划展示馆,东接万年桥,南濒胥江,东临护城河,由现代馆、古代馆、沿河辅助用房三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3477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868平方米,总展厅面积6650平方米。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此召开。2005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阊胥路北段位于石路与山塘街的交汇处,历来店铺鳞列,商业兴隆,为石路商业区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南浩街完成改造,每年农历四月十四的轧神仙庙会移此,阊胥路一带游人如织,更为繁华。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