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仓街
仓街,南起干将东路相门桥西堍(原狮子口),向北过白塔东路、东北街至娄门横街,全长1286米,宽4~5米。原为小方石、弹石路面,1982年大部改为沥青、道板路面,2012年全改为石板路面。
清代时,因是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有豫顺、青邱等仓,故名仓街。虽视作街,但起初极为荒凉,并无店舍,故民间有“饿煞仓街”之谚语。民国《吴县志》失载,但在“中营基巷(中由吉巷)”条中已注“威果二十八营在今仓街中”。《姑苏图》等均标作仓街。
旧时,仓街多水井,至今尚有多口水质清澈的古井,如31号前的“洙泗井”,69号前的“福寿井”,136号前的双眼“叉井”,154号前的官井等。
仓街南端东侧,清代、民国尚有“戴家弄”,弄南有军械局,弄东端旧时为“积尸场”。清宣统二年(1910),于仓街小柳贞巷建苏州模范监狱,是清王朝狱制改良的产物。民国初年改名为“吴县模范监狱”,1919年7月更名为江苏第三监狱,1937年日军入侵苏州前撤消。1939年,汪伪政权在司前街建伪江苏第三监狱,次年从司前街搬迁到仓街南口、清末军械局旧址,戴家弄划入监狱范围,弄名遂废。因仓街南口地名为“狮子口”,所以俗称“狮子口监狱”。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公博、缪斌、陈碧君等汉奸都曾关押于此,前二人经审判即在此予以枪决。1994年2月,改称江苏省苏州监狱。2009年5月,苏州监狱成功实施整体搬迁相城区黄埭镇后,原址将建设与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商业旅游项目。
仓街虹桥浜原为苏州振亚丝织厂,由娄凤韶、陆季皋等人初创于1917年,时名为振亚织物公司,是近现代苏州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和代表之一,与东吴丝织厂、光明丝织厂、新苏丝织厂合称“四大绸厂”,记录着苏州这一“丝绸之府”曾经的辉煌。而随着21世纪初振亚丝织厂因产业转型而关闭,近1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拆除殆尽,代之以一个新建的别墅区,有着千年辉煌历史的苏州古城东北半城的丝织产业,已经无法寻觅到丝毫的历史遗存和印迹了。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