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陆慕?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4/15 9:26:09     


       在古人眼中,苏州古城北郭地带,西有虎丘和阳山,含步步高升之意,东为阳澄湖,合子孙绵延之兆,可谓是一块人人称羡的“宝地”。这便是相城的千年古镇——陆慕镇。

陆墓寺
(宋)万俟绍之

距城才五里,野景自萧然。
塘水清环寺,窰烟黑翳天。
市多沽酒旅,桥列卖鱼船。
欲酹宣公冢,渊陵几变迁。



 壹 
望齐门外有陆墓

       既是千年“宝地”,自然是历史人文荟萃。“望齐门外路,陆贽有高坟”“见说衣冠葬,难寻碑碣文”,相传唐代贤相陆贽的衣冠冢便归置于陆慕这块软土温水之中,陆慕本名“陆墓”便是由此而来。《苏州府志》载,陆宣公祠“旧在齐门外六里。相传公卒于忠州,归葬其地。墓旁有塔院”。

▲1981年陆墓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成立

       陆贽,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作为千古名相,自年少之时便展现出不凡的才气,18岁即考中进士,一路青云而上。唐德宗李适即位后,陆贽深受其喜爱,他感念德宗,在政事上更加尽心尽力。《吴郡志》称:“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可惜后来,陆贽因户部侍郎裴延龄构陷,被贬为忠州别驾,最后在忠州去世,终年52岁,谥曰“宣”。

       陆慕地灵人杰,底蕴深厚,除“陆墓”外,还分布着数百个有据可查的达官贵人、名人雅士之墓,以及多个规模较大的义冢。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兵圣”孙武、“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墓葬。

▲文徵明纪念园

       民国《吴县志》载:“翰林院待诏文徵明墓,在虎邱桐桥东北九都廿一图李家浜”,即原陆慕镇文陵村李家浜,位于如今的御窑社区内。孙武墓原在陆慕虎啸村孙墩浜,2005年迁至文陵村文徽明墓东侧孙家门村,即在如今的孙武纪念园内。

▲孙武纪念园

       贤相、圣人、雅士……数不尽的人文风流,这片独一无二的人文兴盛之地,绵延千年,始终熠熠生辉。


 贰 
光裕之音出陆墓


       文人雅士云集,势必掀起文化风潮。从明代初期开始,陆慕就因环境清幽,集中了大量的别墅园林,深受知识分子、达官贵人喜爱。他们常常流连于此,交流切磋。由于他们的存在,元和在当时引领了整个苏州城乃至江南文化风尚。


       明代中期后,随着江南商业的兴起和苏州城市地位的上升,以吴方言为基础、以陆慕镇语音为标准音的“苏白”风靡一时,成为江浙一带的通行语,被称为“明清四大白话”之一。

▲陆慕老街

       所谓“光裕之音出陆墓”,作为吴语文化输出传播中心的苏州评弹行业组织光裕社更是以陆慕口音作为标准口音,唐寅、祝允明等一大批文人都以说陆慕口音为荣,以致后来苏州话和陆慕趋同。

▲陆慕民生酒厂大门

       从学说陆慕口音的风潮中,我们也可掀开历史的一角,窥见陆慕经济之兴、文风之盛,底蕴之深。


 叁 
元和三绝传千年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不仅文人才子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数不胜数。2007年,苏州相城区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的称号,而被广为赞颂的“相城十绝”中的御窑金砖、陆慕泥盆、元和缂丝皆与陆慕相关。


       陆慕因地处阳澄湖西岸,土质细腻温润,其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用这种土经过29道工序烧成的砖,“面背四旁色尽纯白,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而清”,被誉为“金砖”。这些金砖经苏州香山帮工匠推荐,因质地优异被明代永乐帝选中,成为营建紫禁城时用于墁地的“钦工物料”,陆慕砖窑也被永乐帝赐名为“御窑”。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为了保护和传承金砖制作这项非遗技艺,相城区在御窑旧址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600多年间的1400多块珍贵金砖,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将陆慕烧窑制砖的历史永久保存下来。


       陆慕细腻的土质,除了用来烧制金砖外,还用来制作出了另一样著名的工艺品——陆慕蟋蟀盆。明朝宣德年间,皇帝朱瞻基嗜好斗蟋蟀,曾“敕苏州知府况钟”,不惜重金,岁征蟋蟀。当时苏州有民谣传唱:“赚绩(蟋蟀)叫,宣德皇帝要。”陆慕蟋蟀盆,那时可谓声名大噪,还因造型美观、轮廓分明、色泽和谐、线条圆润、质地细腻等优点,一度作为贡品供皇室使用。


       “机中织锦惭秦娥,唐宫刺绣如拙何”,缂丝,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被誉为“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北宋末年,宋朝迁都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很多名工巧匠被带到南方,缂丝也因此传入江南,主要集中于陆慕、蠡口一带。明代,陆慕蠡口缂丝已负盛名。清代,一些缂丝艺人专门供职皇室内廷,为慈禧太后缂织《八仙庆寿》袍料、霞帔以及龙袍。


       金砖、缂丝、蟋蟀盆,皆工序复杂,要经过无数次的锻造才能呈现出最终的艺术之美,陆慕匠人之心由此可见也。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今日相城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