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地名标准化问题研究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3/8/3 9:04:16
一、地名标准化的意义
人类在社会的生产活动当中对各种地理实体的称谓叫做地名,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通过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交流增加,用以区分不同地域的手段。在早期,人们只能运用图画和图形来标记识别不同的地区,后来语言文字的出现,使地名的命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名的使用更加方便、传播更为广泛和迅速。
譬如北京不仅是繁荣的现代化都市,还拥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它的地名称谓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已经建立起一座城市了。在秦汉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北方非常重要,其名称发生了很多的更替,先后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等等;汉朝末年,更名为广阳郡;西晋时期,又被改为燕国;十六国后赵时期,变为燕郡,到了金朝,改名称为中都;元世祖先后改为大兴府、大都路;明初,朱元璋改为北平府,后朱棣又改北平为北京,也称为“行在”,于是历史上北京被第一次正式称为“北京”。到了近代,国家饱经战乱,北京在风雨动荡中经历了“北京”到“北平”再到“北京”的更改,于1949年重新更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二、从语言文字研究的角度看实现地名标准化
(一)用字方面
1.遵循汉字的发展,简化用字。
汉字,不同于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字,由于被大范围和长期使用,是中国法定的通用文字,具有涵义深邃、形状美观、简单易懂的特色,而且发音规则、清晰,实为非常实用的一种文字。但是另一方面,汉字也具有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等特点,使用起来非常复杂和精细。例如古代评价祖龙一统天下的业绩有一条标准就是“书同文、车同轨”,汉字使用的繁杂,由此可见一斑。随着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现代的改革开放,社会各界在很多学者的大力倡导、示范下,推行简化字、废止异体字、规范字形,促进了地名标准化工作的日益深入。
2.生僻字的处理。
地名中的生僻字,存在范围虽然往往仅存在于某地区若干个地名甚至唯一的地名,但是影响了各界对这个地名的使用。它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早已融入当地人民世代传承的血脉,传承至今。从文化意义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当地非常珍贵的人文“化石”,也被广泛视作中华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例如湖北省宜昌市的猇亭中的“猇”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当中,基本很少会用到。类似于这样的汉字,我们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找相近的简单的汉字来替代,而是努力使它们的使用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争取一个被广泛接纳的地位。可以把类似于“藁”、“隰”、“鄞”、“歙”、“黟”、“渑”收录到《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新华字典》或者计算机字库当中。
3.读音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仅语言就有八十多种,还有数不胜数的方言,真可谓“一省一县甚至十里语不同音”。然而在世界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早已突破地区乃至国家的界限,地名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地名的读音标准化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的地区命名当中,汉语占大部分,读音的基本规范是根据称谓的涵义来决定读音。这种方式所引起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首先是多音字的读音问题,如:“重”,有zhòng、chóng两种读法,地名“重庆”就应取“chóng”的读音。其次是不同地名相同读音的问题,如:浙江有个“武‘义’县”,同时河北有个“武‘邑’县”,与浙江的同音,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北岳‘恒’山”与“南岳‘衡’山”。再次是方言发音引起的问题,如“堡”这个字在不同的方言当中可以读作bǎo、bǔ、pù,陕北就发音为bǔ。最后是古今异读的问题,如山西的“洪洞县”中的“洞”,现在读dòng,意为洞穴,古代念作tóng,意为水流,考虑到其文化底蕴,当地申请读作tóng。
(二)组词方面
解决地名组词问题,其难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却隐含着很多单凭技术手段难以攻克的壁垒。中国地名的结构,一般是专名加通名组成的一个个词组。其中专名和通名拆开来看,一般都是“单词”。如:湖—南、江—西;也有两者皆为词组的地名组合,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南京—中山陵,等等。
地名词语的组合也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早期的地名,常常以单字为主,如《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到了三国时期,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和孙权的“吴”,都完整清晰地表示了相对应地域所在。后来在很多县级的地名当中,单字地名还很常见。例如:安徽的寿县、黟县、歙县,河北的蔚县、赵县、邱县,等等。现代随着白话文的大力推广和使用,很多的地区都用词组来命名,带有鲜明的时代发展印记。例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连云港市、张家港市、马鞍山市,一·二八纪念路、共和新路等。
(三)地名的翻译
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各国地名翻译也越来越重要,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是为了交流和沟通,本国的语言文字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本国人民的使用,所以各个国家的地名规范具有浓郁的历史积淀和地方特色。我们在翻译国外的地名的时候,一定要有共同遵守的规范。1979年国家开始执行《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标准,近年来,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阿拉伯和葡萄牙语七种语言译音表的基础上,以“国家标准”发布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对外语中地名的翻译成汉字或者翻译成外语,其基本要求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翻译规范,让各个翻译部门都遵循这个规则来进行翻译工作;然后要注意译音准确、充分结合当地的习惯风俗和国内的思维方式、使用习惯等。例如:中国长城普遍被简化为“TheGreatWall”,但规范的译法为“GreatWall,China”———中国长城。
三、实现地名标准化指日可待
一个国家的地名首先是要在国内普遍适用,还要走出去。我国的地名,不论拥有什么样的民族背景,有什么样的地域特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国。所以我们要有共同依据的标准,共同认可的文化内涵,基本要求读写统一。现在随着信息的发展,社会各界正逐渐意识到:地名的标准化,关系到国家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经济繁荣、人民和谐甚至是国家形象等各个方面,我们要重视地名的统一标准化。同时,由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繁多,我国地名在标准化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大的难度,成为一项庞大的工程。我们深信,拥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累,还有辛勤工作的语言文字研究者,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都具有了地名标准化的意识,我国地名标准化的实现指日可待。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