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地名印记,传承地名文化】古村篇:锦溪镇祝甸村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1/4/29 12:56:51     
       贾平凹先生曾在《自在独行》书中写到:“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我们非常幸运的在昆山锦溪镇西南,遇见了祝甸村,一个深藏在锦溪周庄交界的江南古村。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昆山锦溪这里曾经遍布制作金砖的窑厂,祝甸古窑历经百年沧海,淬炼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火光。
       让我们通过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地名,一起来追寻属于它的历史故事。
昆山古村落——祝甸村

        祝甸村亦称祝家田村,位于锦溪镇西南,与周庄镇相交界,东有长白荡,与上海青浦区金泽镇隔水相望,同(里)周(庄)公路、昆周公路从村旁穿过。2021年,祝甸村区域面积711亩,耕地254亩,鱼塘276亩,共有268户、户籍人口786人。



       锦溪砖灰窑业由来已久。据清雍正二年《陈墓镇志》记载:“吾镇石灰其来已久,为独行生理,后忽为宜兴分去,然宜兴烧以山柴,五六昼夜灰熟,柴硬火烈,火烈灰暴,故用于砌墙不坚,用于粉壁而壁不细”。“陈墓灰用稻柴或菜萁,速者十五六昼夜,迟者二十余昼夜,日久熟透,缓则性和,故用水化时灰细如面,用去无不得法,用灰者知宜兴之不妙,而陈墓灰又大行矣”。


       锦溪砖灰窑业分布在全镇30多个乡村,其中祝甸村尤为集中。解放初期,祝甸村尚有砖灰窑38座,其中白窑(石灰窑)3座,乌窑(砖瓦窑)35座。解放后,其他村的古窑逐步被拆除,唯有祝甸还保存着盘窑、烧窑的传统工艺。在祝甸村东头的长白荡堤岸上,至今还十分完整地保留着清代及民国时期古窑13座,它们与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6座新窑,由南往北排列在一起,规模宏大。


      12座古窑中,有1座是双窑(子母窑),其余都是单窑。有大、中、小3种。窑炉均为砖土结构,穹窿项。9号窑是保存最完整的1座,该窑由窑棚、烧坑、窑道、火膛、窑床、排烟道、蓄水坑、渗水池等组成。自窑门至后壁全长11.5米,窑床最宽处7.45米。其内组成部分形态各不相同:火膛平面为等腰梯形,窑底呈椭圆形,烧坑是竖井式方坑形,而窑床的平面似马蹄形,后部的烟道又是矩形。窑外部的砖壁和窑门两翼各有壶门状壁龛4个,可供窑工放置茶水。窑壁上留有的“双钱”“双胜”等图案,都是清代原物。与其他古窑不同的是,该窑的渗水池位于窑顶,其独特的窑顶渗水系统,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



       祝甸古窑址群是江苏省境内分布密度最为集中的一组古窑址群,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江南地区的古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2008年,祝甸古窑址群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昆山民政”后续将定期推出专栏【追寻地名印记,传承地名文化】,敬请关注!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