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墅古镇,沿东西向的蠡墅港及其南北两侧的四条支河布局,主要商业街为夹蠡墅港的上塘街和下塘街。因蠡墅靠近苏州城,历来是官宦兴宅、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十分兴盛。明、清时,蠡墅镇区的王、陆、徐、冯四大巨商远近闻名,被称为“四大家族”,在蠡墅兴建的宅第,庭院之大、楼阁之精,在乡村集镇中少有,至今尚有不少遗迹。二十世纪90年代,新建的苏蠡路穿镇而过,打破了古镇的宁静和风韵,现存的蠡墅上、下塘老街,虽仍保持着江南水乡河街平行的风貌,但其破败之相已久,如再不加以整修保护,淹没在时光里亦是必然的了。好在听说,当地政府已经有所规划了。
作为古镇核心的蠡墅港,东起鲇鱼口,西至石湖,是太湖水宣泄的重要河道。其形如“游龙”,按民间传说,龙头在东白场,潜出鲇鱼口,龙尾深藏石湖,两侧的四条支河即为龙脚。正因为这“游龙”之形,据说刘伯温曾专程前来搞破坏,断绝了“王气”。其实,历史上的蠡墅,虽然财气可以,但不要说出个什么“王”,就是达官贵人都没见几个。而在“游龙”(蠡墅港及支河)之上,至今保留着4座古石桥,皆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永兴桥,跨栈廊浜口,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石梁桥;太平桥,跨中港口,为道光四年(1824)重建石梁桥;须茂桥,在蠡墅港西头,为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重建石拱桥;蠡墅桥,跨蠡墅港中段,为清光绪四年(1878)重建石拱桥。
由于蠡墅地处东太湖北岸水陆要冲,自古以造船业著称,曾独创轻便型“蠡墅船”,风糜江南水乡。镇上原庞家浜、庙泾浜、许家浜、栈郎浜的居民,大多为世代以造船为业的工匠。清初时,仅陆、朱两家造船工场就有工匠200余人。1949年后,造船工场改造组建为吴县蠡墅造船厂,曾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定点生产厂之一。
此外,蠡墅的刺绣业、酿酒业、眼镜制作业亦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相传吴王夫差时,蠡墅绣女曾被召进宫为吴王爱姬西施绣制采莲图、鸳鸯交颈嬉水图。后刺绣业在蠡墅盛传不衰,尤其苏绣一绝“盘金绣”(誉为苏州金针),一直延续至今。蠡墅的酿酒业兴起于明、清时,镇上的白玉兰酒坊酿制的黄酒江南闻名,曾有“先有蠡墅黄酒,后有横泾烧酒”之说。蠡墅又是中国眼镜生产的发源地之一,在明初已有生产“单照”的手工作坊,至清末民初,蠡墅的眼镜产量已占国内眼镜生产总量的一半。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曾经辉煌过的蠡墅及其四大产业也逐渐势微,而归于平淡了。也许,还会有新的模样?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