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苏州地名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21 9:03:15     
白居易与苏州地名
                               ——潘君明

        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与元稹齐名,史称“元白”。他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贞元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退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他原任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时年五十四岁。但在第二年冬天,因患有严重的眼病而离任。计算起来,白居易在苏州只有一年半多点的时间,但为苏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了多处地名,成为苏州地名史上的一段佳话。

  白公堤,即今之山塘街,位于阊门外渡僧桥北端西侧。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经常到虎丘去游览。从阊门出发,沿山塘河堤岸走至虎丘,但山塘河弯弯曲曲,堤岸似乡间田岸,坑坑洼洼的,十分难走。白居易就组织民工,一面开浚山塘河,一面构筑堤岸,形成一条平直的道路。因此路直通虎丘,命名为“武丘寺路”(时虎丘寺因唐代避世祖李虎讳改称武丘寺)。白居易写有《题武丘寺路》诗云: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从诗中可以看出,开辟山塘河和武丘寺路,河内种有芰荷,堤岸栽植桃李,河内通船,岸上骑马,风景着实优美。百姓称其为“白公堤”,就是现在的山塘街。此后,山塘街代有发展,民房增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今已成为“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这就是白居易打下的基础。

  白云泉,位于苏州城西南天平山半山腰。白居易在做苏州刺史时,遇有空闲,总喜欢到天平山上去游览。一天,白居易登上半山腰,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拨开草丛一看,发现一股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涓涓流出,一直流向山下。他见泉水很好,第二天就带来了一只白瓷钵盂,用竹管子将泉水引入钵内,烧开后用来泡茶,果然水清味甜,特别好喝。于是,白居易与山人商量,在半山腰里筑石为池,截住流下来的泉水。泉水流在池内,清澈见底,天上飞过片片白云,映入池内,也看得清清楚楚。白居易见此情景,非常高兴,提起笔来,写下了“白云泉”三个大字。从此,这泉水就被命名为“白云泉”了。

  白居易还写下了一首《白云泉》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通俗易懂,富有哲理,连平常百姓也能背诵。白云泉现已成为天平山上的一处佳景。

  南禅寺,位于苏州城南门内沧浪亭西面。这座佛寺的建造由白居易发起,后白居易虽因病离开苏州,但他仍关心寺的建造。此寺由蜀地僧人清闲矢谟、吴地僧人常敬、弘正、神益等僝功,檀主邓子成等施财,住院僧人法弘等蒇事。自大和二年(828)秋筹建,历时九年,至开成元年完工,费缗巨万。据《吴郡志》记载:寺的规模十分宏伟,主体建筑有千佛堂,内藏经卷5058册。寺建成后,白居易将自己编成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别录三部,除家藏之外,其中一部(67卷)就藏在南禅寺千佛堂内,时为开成四年(839)二月,可见白居易对苏州感情之深。可惜寺在晚唐时毁于战乱,到南宋时已无踪迹。范成大《吴郡志》云:“南禅寺,唐有之,今失所在。”

  白塘桥,位于阊门外山塘街普济桥侧,跨山塘河。清《虎阜志》云:“一名白公桥,山塘上。《姑苏志》云:唐刺史白居易建。”民间传说也称“白马桥”。白居易在开发山塘河时,常骑着白马去工地指导督察,这匹马常拴在这个地方。后来这地方建了一座桥,因是白居易拴马处,故称“白马桥”。

  白姆桥,位于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这座桥名,传说还与白居易的女儿有关。白居易在开辟山塘河时,他女儿不见父亲回来吃饭,心里着急,就在家里烧好了饭菜,送到山塘河工地上。父女俩约好,在山塘河工地某处等候。这样,女儿天天送饭到这里,白居易天天在这里吃饭。时间久了,白居易女儿送饭之事传遍了工地,都说:白刺史真是个好官,生的女儿也十分孝顺。后来,在送饭的地方造了一座石桥,就称“白姆桥”,其意是白居易女儿孝心一片,是妇女的典范,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白头桥,位于学士街与干将路交会处,跨学士河。桥为白居易所建,故名。南宋绍定二年(1229)孙冕知苏州,重修白头桥,遂更名为“孙老桥”。诗人梅挚写有《过白头桥诗》云:“白头桥奈白头何,旧德如存故老歌。不特舆梁起遗爱,大都才美服人多。”

  白公祠,在苏州城外虎丘东山浜,祀唐太子少傅白居易。清嘉庆初,知府任兆烱建,咸丰十年(1860)毁。《吴门补乘》云:“中有思白堂,奉乐天像,旁为怀杜阁、仰苏楼,供少陵、东坡。任兆烱有白公祠记,内有重修白公堤碑,明万历四十年(1612)范允临撰。”

  唐少傅白公祠,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街东端、渡僧桥北堍。原白公祠毁于太平天国年间,为纪念白居易,于2006年重建白公祠,定名为“唐少傅白公祠”。在照墙门上,一边刻“山塘始祖”,一边刻“乐府诗神”,祠内有白居易像,陈列着白居易的生平事迹以及在苏州的功绩等,供人瞻仰。


该文章发表于《苏州日报》2020年12月19日 B01版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