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类地名,见于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黎语地黎称峒名有三字者,如那父爹、陀横大、陀横小之类;有四字者,如曹奴那纽、曹奴那劝、曹奴那累之类;有六字者如从加重伯那针、从加重伯那六、从加重伯那等之类;有七字者如从加重伯那白五之类。”加下划线的部分即是壮语地名部分。广西壮语地名也有那六(柳江县、横县)、那累(来宾县、邕宁县)。未加下划线部分乃是黎语成分。壮语地名一般为双音节,绝无四音节以上者。原来这些地方先有壮族居住,所以用壮语地名,后来壮族撤离,黎族迁入,即在旧地名上复加以黎语成分。地名的层次重叠反映出居民成分的先后变化,在别地也可以找到例证。如云南那卡箐河,“那卡”为壮语成分,“箐”为苗语成分,“河”为汉语成分。这说明其地先有壮人,后有苗人,最后有汉人。所以从这些层次重叠的地名来考察,我们可以推断在海南岛,壮人到来必在黎人之先。
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地名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