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石湖
石湖,位于上方山东侧的吴中区长桥、越溪与虎丘区横塘三个街道交界处。相传春秋越伐吴时,越军在横山(今七子山)山麓凿石开河,连通湖泊,由此攻入吴都(今苏州),故名。南宋范成大晚年筑石湖别墅,宋孝宗书“石湖”两字赐之,“石湖”始名闻天下。
石湖是太湖东北一个内湾,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深处不盈仞(8尺为仞)。太湖水自东太湖北行,循越来溪等汇于石湖,再北连横塘入胥江,流向苏州古城。石湖四周由溪、江、塘、泾、浜、溇、湾、渚形成完整的石湖水系,冯桂芬《苏州府志》载:“石湖南水道曰‘横山堰’,越来溪,绮川即莫舍溇,戧港、邵巷港,并通白洋湾。湖东水道曰彭泾里、蠡墅港、周泾、陆家洪、朱潭庄河、新郭河、仙人塘,并通𪚊塘湖。湖西水道曰‘顺湾港’(非通渠),湖北为行春桥河”。
石湖水面开阔深远,水景富于变化,夏秋汛风大作时,逐浪起伏,波涛澎湃;冬春风平浪静时,水面如镜,一碧千顷。石湖东、南、北三面原多良田沃壤,西面以七子山为屏障,环湖村舍疏落,稻香桑茂,青山绿水,构成别具一格的自然山水景观。明蔡羽著有《游石湖记》,感曰:“夫治平深林,楞伽高山,入其深搜玄钩,僻万化俱暝,登其高,心空目开,万象俱显,於一日之游而极其情。”莫震在《石湖志》中更是将它与杭州西湖作比较:“幽林清树,绿阴团团,而村居野店,佛祠神宇,高下隐见。至其桥路逶迤,阡陌鳞次,洲渚远近,与夫山舆水舫之往来,农歌渔唱之响答,禽鸟鱼鳖之翔泳,皆在岚光紫翠中,变态不一,殆与画图无异,故号吴中胜景。”“其良辰美景,好事者泛楼舡携酒肴以为游乐,无间远近。说者以为与杭之西湖相类,然西湖止水,游者必舍舟于十里外,而又买舟以游,不若石湖之四通八达,无适而不舟也。每岁清明、上巳、重阳三节,则游者倾城而出,云集蚁聚,不下万人,舟舆之相接,食货之相竞,鼓吹之相闻,欢声动地以乐太平,此则西湖之所无也。”
以石湖、上方山为核心的石湖景区,是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之一。1978年启动景区建设。1984至1988年,重修范公祠、潮音寺、渔庄、行春桥、楞伽寺塔院,重建“吴中胜景”牌坊、乾隆钓鱼台、盟鸥亭,修筑越堤、石堤。1993年,重建天镜阁和农圃堂、锦绣坡、望湖亭,重修石湖草堂(治平寺),环湖名胜渐次恢复。
越堤,北起“烟波桥”,南接石堤,全长1200米,平均宽22~25米,是石湖观景最佳处。石堤,北起越堤,向南折西至越来溪,全长1100米,平均宽22米。越堤、石堤建成后,成为沟通景区各景点的重要枢纽,并将石湖水域分隔为北、东、南三部分。2002年至2004年,实施石湖清淤工程,并在石湖西侧修筑吴堤,同时整修、加固东侧的越堤、南侧的石堤,重植绿化,焕然一新。
如今,明文徵明在《泛舟石湖》诗中描写的“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自啼。芳草自生茶磨屿,画桥东注越来溪。”景色,基本得以再现,成为苏州城市四角山水中最佳之处。
石湖景区建成后即免费对外开放,每天来此观赏湖光山色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市民理想的游览、休闲、健身之地。
(特约撰稿:莫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