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干将路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11 8:58:14     

吴文化地名---干将路

 

干将路,是干将东路、干将西路的统称,东起东环路,西至西环路,全称约7030米,是横贯苏州城区中心的一条主干道路。


今干将东路乐桥东,原为干将坊,是宋代之前古坊,因其正东古有干将门(即匠门,今相门)及干将墓而得名。相传春秋时,吴王使干将、莫邪夫妇铸剑于今相门一带。据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1956年5月,顾颉刚与苏南文管会沈勤庐等人,雇舟出娄门,至干将泾寻得铸剑名师欧冶庙。10月,沈勤庐独往相门外,又寻得干将墓。现皆不存。《吴郡志》中称“东市门”,民国《吴县志》及《苏州城厢图》《吴县图》均作干将坊巷,为今干将路名之源。




1982年,拓宽干将坊、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等道路,并合称干将路。为便捷古城东西交通,1992年10月,以干将路为基础,进一步向南北拓宽、东西延伸,于1994年9月底竣工通车,形成现今规模,统称干将路,并以乐桥为界,桥东为干将东路,向东至东环路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道西;桥西为干将西路,向西至西环路止。


干将东路由相门外的原相门路与干将路合并而成。同时,在拓宽时,又将沿路两侧的升龙桥下塘、顾亭桥下塘、桐桥东街、司长巷、多贵桥巷、桐桥浜、言桥下塘、后梗子巷、梗子里、广福里、祝家桥巷等街巷并入。




干将西路自西向东在并入原铁瓶巷、镇抚司前、通和坊等街巷后,跨越护城河一路向西延伸拓建至西环路。同时,向两侧拓宽,又将紫兰巷、豆粉园、打线弄、双城巷、鹰扬巷、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顺平里、太平桥弄、郎中里、升平桥弄、乘马坡巷等街巷并入。


由此可见,干将路是苏州古城内历史地名消亡最大的一次城市改造。其中:


新学前,是长洲县学所在地(明嘉靖二十年由观前街北的旧学前迁址新建,故名)。新中国成立后,县学改建为市第十一中学,县学前原有一对石狮子,由此新学前东至相门段被称作狮子口。


濂溪坊,处松鹤板场东口至苑桥东堍,原名布德坊,为宋前十大古坊之一。为纪念宋著名学者、理学家周敦颐而命名。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曾居苏州城内资寿寺侧讲学,后人因改其宅建濂溪祠以增广宣扬,故名。1980年该路并入干将路时,因其北侧的财神弄存在重名问题,遂移用濂溪坊予以更名。


松鹤板场,东起顾家桥,西至言桥,民国《吴县志》作孙岳颁场。孙岳颁为清康熙时进士,后入翰林,能诗善书,居高廉谨,深受康熙帝赏识,因家无一椽之居,康熙帝特赐宅并买田银一千两,建有墨云堂。《苏州城厢图》《吴县图》均标作松鹤板场,据说清布政使顾济美在甫桥有宅,其后顾湘舟建“辟疆小筑”,文人雅士常于此聚会,宅中厅堂屏风板上都有松鹤图案,名声传出,后人即将此处称之为松鹤板场。


铁瓶巷,清同治《苏州府志》注“(在)西市坊口,昔有仙人枕铁瓶卧此,故名”,并录黄省曾《铁瓶篇》诗。巷内名宅,有清末宁绍台道员顾文彬故居。顾文彬为道光年间进士,晚年退居后,在尚书里两侧建宅,西为花园(即今怡园),东为住宅区。原住宅中“过云楼”广藏书画、古籍、金石,被誉为“江南第一楼”。


镇抚司前,是明代苏州卫镇抚司衙门所在地。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九:“喜神庙在镇抚司前,向在郡庙傍,乾隆初移建,祀翼宿星君。神少年称老郎,实后唐庄宗,因兴梨园,故祀之,亦作唐明皇,又谓騩山神耆童,又云颛顼子老郎,为伶人公所一在。”现址为苏州湖笔厂。


现干将路的古城区段,以干将河为中心线,形成“两路夹一河”的道路形态,体现旧时古城内路河平行、河街相邻的传统特色,成为苏州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后,这种“两路夹一河”的道路形态在苏州各地得到效仿。




在干将路的乐桥东北堍,有言子祠,古称言夫子庙、言子庙。言子(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春秋吴人,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其学成南归,道启东南,被后世尊为南方夫子。明万历十二年(1584),申时行建言子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赐御书“文开吴会”额。咸丰十年(1860)毁。光绪元年(1875)巡抚吴元炳重建。自清末起设小学校于此,叶圣陶早年曾在此执教。1949年后称干将小学。1992年干将路扩建时,拆除照墙,缩进移建,余皆保留。2019年5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特约撰稿:莫俊洪)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