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江南“鸡鸣塘”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7 11:56:15     

话说江南“鸡鸣塘”

诸家瑜

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和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的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上千年的古河道,东西走向,承接太湖、吴淞江之水,它的地名专名是“鸡鸣”,地名通名是“塘”。

“鸡鸣”,通俗点讲,就是“鸡叫”,常指天明之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到了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由此可知,鸡鸣在十二地支里表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

“塘”,《辞海》解释为:①“堤岸”、“堤防”;②“水池”。在古代的江南地区,“塘”与“江、湖、荡、瀼、浦、泾、渎、浜、河、港、沥、门”同属于河流地名的通名,河流长度在七至十里之间,能行船只。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九“水利上”云:“循古今(人)遗迹,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

 

一、一首诗作解疑团

 

鸡鸣塘,又名鸡鸣浦,成河于北宋时期,宋郏亶《水利书》、范成大《吴郡志》淳祐《玉峰志》卷上“水”里都有记载。那么,怎么会用“鸡鸣”这个词语来作为地名的专名?现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见于《昆山市花桥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十八篇第六章第二节“神话传说”:

“鸡鸣塘名   相传在三国时代(220~280年),有一次刘备攻打东吴孙权,因运粮不便,诸葛亮命令关公负责开通一条水路,限期在天亮鸡叫之时必须完成,关云长接令后,立即命令全军将士拼命开挖。可是,时间紧、任务重,眼看到鸡叫之时无法完成任务。关公急得拖着大刀在地上走。可说来奇怪,刀所拖到之处,就出现了河。关云长高兴万分,拖着大刀拼命跑,到鸡叫之时,河刚好完成。因河在鸡叫时完成,故河名‘鸡鸣塘’。由于关公用大刀随便拖跑,因此出现河道弯弯曲曲,深深浅浅,所以时常淤塞。”

一种说法,见于笑海、文虞的《古意氤氲鸡鸣塘》一文(载于《昆山地名故事》,古吴轩出版社,2018年8月版):

“有关此河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妇孺皆知的抗金故事。南宋时期,金兀术兵败黄天荡,不择路溃退至花桥,被韩世忠围困于芦苇塘。金兵迫于逃命,急令开挖河道,连续苦战三天三夜,终于在第三夜鸡鸣时分,贯通了吴淞江,潜逃回长江北岸。败将金兀术吃了大亏,心有余悸,发誓今后不再进犯江南。因此河是在鸡鸣时分开通,故称‘鸡鸣塘’。”

经查考,前一种说法完全是胡编杜撰的。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中国武圣。在历史上,关羽一生中从未到过东吴(即吴国)所辖的娄县(即今昆山市),也没有接诸葛亮之令率全军在吴国娄县境内开挖河道之事。至于“刘备攻打东吴孙权”之事,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后的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六年(221)发生的。因此说,把位于今花桥与安亭两镇境内的“鸡鸣塘”与三国时期的关云长扯到一起,纯属是现代版的民间故事传说。

后一种说法,倒是有出处的。有关这个民间传说,目前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在明末清初诗人王如潜一首题为《鸡鸣塘》的诗作里。全诗内容是:

“相传蕲王困兀术于淞江,不得出,夜挥众地道水,至鸡鸣方成,遂遁。

空江渔市散,断岸野烟迷。天意存骄子,塘成报晓鸡。

浴凫间去就,归雁乱东西。水急舟如泻,瓶山(蕲王以瓶酒劳军,毕,弃瓶如仙山)暮雨低。”

诗中的“蕲王”,指的是宋朝名将、词人韩世忠;“兀术”,指的是金朝名将、开国功臣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淞江”,即今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蕲王困兀术于淞江”之事,当发生在韩世忠黄天荡大败金兀术之后,即南宋建炎三至四年间1129—1130)。

王如潜《鸡鸣塘》这首诗,收录于清陈尚隆撰、陈树毅增补的《陈墓镇志》卷十四 “艺文”里。除了《鸡鸣塘》这首诗之外,该镇志卷十“人物”里还收录了王如潜又一首诗作,题为《春雨夜怀》,内容是:

“灯影昏书案,风声撼旅人。可怜三月雨,空老一番春。”

据清《陈墓镇志》卷十“人物”介绍:“王如潜,字甫瞻,号岁寒山人,陆世钥甥。能诗,立品卓然。鼎革后,远游四方,终身服释氏衣。有‘隐德轩’,自注轩额曰‘山中隐德’。其诗曰:‘达尊推德一,隐者况山中。林密喧啼鸟,轩开满落红。道归云物化,心与古今通。坐卧林泉石,乾坤并始终。’”

以上介绍中提到的“陆世钥”,字兆鱼,号汝莱、静修。长洲陈墓(今苏州昆山市锦溪镇)人。明末诸生。所著《梦馀草》行世。

又据昆山文史家庄吉《朱柏庐:<治家格言>正家风》一文介绍:朱柏庐的“同乡人王如潜,曾与长洲(原文作‘吴县’,误)陆兆鱼等同倡义师,攻打苏州城。起义失败后,只得亡命天涯,隐居吴越间,王氏所著诗文《天涯集》”,朱柏庐为之作序。

 

二、“鸡鸣”蜿蜒十八弯

 

鸡鸣塘,初时西起吴淞江,东止徐公浦(后称徐公河),蜿蜒曲折二十里,江南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民间谚语:“鸡鸣十八弯,摇过就吃饭。”长期以来,这弯弯曲曲的河道时常淤塞,严重影响到正常的通航为了解决水上交通不畅这个“老大难”问题,历史上曾一次又一次地对鸡鸣塘进行疏浚。

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水利副使许庄逵浚吴淞江并诸塘浦”,“开浚鸡鸣塘”(清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五“水利”),“自吴淞江起至徐公浦止,长三千二十六丈,面阔四丈五尺,底阔二丈五尺”(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七“昆山县城外各乡河”,第38页)。“顺治十四年(1657),巡抚李森先檄太仓知州白登明,开浚刘家河,昆山县协浚易河一千八百丈”,疏浚了鸡鸣塘昆山县永安乡(今属花桥镇)与邻县安亭镇(今属上海市嘉定区)连接的东段(清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五“水利”),与盐铁塘(又称盐铁河)相接。当初,“鸡鸣塘之开浚,大抵与夏驾河、大瓦浦、安亭江、徐公浦同时致功。因此水上流稍狭,下流颇广,较易疏通。故自南北支港,居民以时浚治外,鸡鸣塘工最为简便”(清诸世器《菉溪志》卷一)。

晚清时期,鸡鸣塘淤淀严重。据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三“水利”记载:清末民初时期,“鸡鸣塘(昆山段),东西向,起点徐公浦,止点吴淞江,流经罗家港东、华全泾、陈家桥西、大瓦浦口、陆家桥、张家桥、寿宁桥东、近悦桥、严家桥、陶家桥、金城庙、姚浜西,河长十五里五,河面平均阔十七密达(笔者注:一密达为3.3尺),河底平均高六英尺零九(笔者注:一英尺为1.1尺)。”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州地区昆山县水利局对鸡鸣塘(昆山段)采取了分期治理、裁弯取直等措施,由此根除了河道“淤淀病灶”。据《昆山水利志》1995年12月版)第二章“河道整治”介绍:“1975年秋,县水利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测量放样,进行分期治理。第一期从花桥镇西周泾大队到吴淞江,全长4.7公里,于1975年12月开工,花桥公社征调民工4000多人,开新河填老河,工期半个月,挖土方15万立方米,拆除石桥4座,拆迁民房10户。第二期从花桥镇至徐公桥,裁弯取直,全长4.2公里,于1976年11月动工,征调民工2500人,工期15天挖方2.2万立方米,拆除石桥2座。经过两期整治,面宽一般达到24~26米,底宽4~6米,底高程为零点,外坡1∶2,不仅缩短了河线,便利了交通,而且增强了引排能力。”

90年代,鸡鸣塘西起吴淞江,向东至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盐铁塘,全长15.3千米,在昆山境内流经(花桥镇)陆巷、陶家、赵家、周泾、利胜、蓬善、珠翠等村,全程9.2公里……现面宽18~20米,底宽6米,过水断面30平方米”(《昆山市花桥镇志》第二篇第二章第一节“过境河流”1997年6月版)。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为进一步提高区域防汛除涝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更好地发挥骨干河道的综合功能”,“将鸡鸣塘(安亭段)的管理权属调整为区管河道”,并属于上海市226条骨干河道之一的鸡鸣塘(安亭段)实施综合整治工程,西起江苏省界徐公河(古称徐公浦),东讫嘉松北路,规划河口宽36米,两侧陆域控制宽度10米(《安亭镇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鸡鸣塘河道权属的请示》安府〔2017〕57号)。此项综合整治工程于2019年3月向社会公开招标。

 

三、鸡鸣塘畔“汉金城”

 

千百年来,鸡鸣塘之水潺湲流淌,两岸文物胜迹甚多,颇有江南吴文化特色,其中的汉代古城遗址“金城”就是一大亮点。

金城,位于昆山市花桥镇的陆巷、陶家2村交界处,相传为吴王所筑,系折角形土城,有环河,有“禹桥”,总长305米,南北长170米,东西长135米,基宽8米,高5米。宋淳祐《玉峰志》卷上“城社”云:“金城,在县东□里,城基犹存。相传云吴王所筑。今犹有金城浦之称。”明《弘治昆山志》卷三“古迹”云:“金城,在县东三里。相传吴王所筑。今有浦犹以金城名。”

两志书里所说的“吴王”,后人误以为是春秋战国的吴王夫差。其实不然!实为汉代吴王刘濞216-前154)。又,《玉峰志》里所说的“城基”,是否就是后人所指的“金城基”呢?生活在清乾隆时期的昆山菉溪南镇(今属陆家镇)人诸世器对此有说法。他在《菉溪志》卷二中写道:“金城基,在百家村东南。其址甚长,今已侵削过半。俗传兀术屯兵处。按:兀术自黄天荡兵败后,开老鹳河北道,不得至此,惟韩蕲王驻军青龙,与此间较近……邑志古迹亦有金城,卢志谓相传吴王所筑,方志谓在县东三里,与此间地望不符,应别一处。今镇南五里许,尚号金城庄。”

金城,今已荡然无存了,但其遗址之下以及周边地区,却深埋着从新时期时代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文化遗物。

据清陈至言《二续淞南志》上卷“杂记”载:“乾隆中,鸡鸣塘人于土中掘得剑一,铁胎弓一,铁砚、铁笔架各一。弓、砚、笔架已毁,惟剑锋利如故。里老以千钱得之,上嵌银梅,遂称‘银梅剑’云。”后来,银梅剑被诸世器收藏。他在《菉溪志》卷二介绍“金城基”时写道:“异时耕者得银梅剑一、铁胎弓一、大小韩瓶无数,疑犒军酒器,中有积泥,插梅李,花而能结实。弓已毁,剑则里老以千钱得之,今藏余家。”诸世器得到此剑后,著《银梅剑歌》:“金城濛濛堆白烟,荣光起而上烛天……谛观蛟胎皮,识是蕲玊剑,靶漆已模糊,鞘金尚潋滟……纵非妙手还堪舞,一舞银气如水流,再舞梅花如雪浮,三舞银梅散满眼……”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197512月12日至27日,昆山县花桥公社(今昆山市花桥镇)组织开展鸡鸣塘西段4.7公里拓浚工程,在陶家、陆巷2个村之间,挖到了银梅剑(据考证,正是抗金将领韩世忠当年随身佩戴的宝剑)、铁胎弓以及韩世忠赏犒将士的酒器等物品。同时还挖掘出大量汉、宋时代古陶器,大多被砸坏,较完整的有:汉代釉陶鼎、纹红陶罐、陶瓿各1只;宋代越窑荷叶纹双系青瓷壶、越窑荷叶纹青瓷高头壶各1只;汉代古井3眼,其中部分完整井砖,现存放在今昆山市锦溪镇(原陈墓镇)大东砖瓦厂展览馆内。

同年,在鸡鸣塘(昆山段)流经的花桥镇2个村境内,还发掘到一批年代久远的文物。其中,在陶家村境内,发掘到大量较完好的汉代陶器,主要有:神面纹双系灰陶罐(两侧有神面图案)、管形双系扁形黑衣陶罐、上釉如意双系硬陶罐、上釉双系长颈硬陶罐;在陆巷村境内,出土了3件石斧(其中一件缺锋口),经文物部门鉴定,为距今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物品。同时发现的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鹿角化石。

1976年,在鸡鸣塘(昆山段)截弯取直时,从东到西,偏南城穿过金城城内,当时发现约有500米瓦砾和5座汉井。后来筑50米宽的顺陈路时,打破东城墙基,向西南方向穿城而过,采集到的遗物有春秋的印纹硬陶罐、瓷碗,战国的瓷钵、器盖,汉代的绳纹瓦片、圜底罐等。在金城城外,还发现了东周、汉文化遗物。

金城周围,有金城庙、姜家墩等遗迹,均位于昆山市花桥镇西的陶家村境内。

“金城庙,在鸡鸣塘之北。前有香花桥。围墙一带,内有大殿,中有五十三参佛像,向极庄严,今渐剥落……左为抽丝泾,有小石桥。右为柴氏墓。”(清诸世器《菉溪志》卷二)

姜家墩,在金城遗址东南侧,系宋姜氏墓地,墓高六米,墓基约500平方米。1975年,取土筑渠时,发现宋代姜氏墓穴,并得墓志铭。在墩边挖水渠时,地下发现汉大墓,边厢有大量随葬彩陶和灰陶罐、钵,大多被砸坏,收集到较完整并刻有人、兽图案的陶器有5件”(《昆山市花桥镇志》第十六篇“文物胜迹”)。20世纪70年代末,土墩被夷平。另有4个类似的土墩,大多为汉代家族墓地。有一墩一墓(大墓)、一墩多墓(家属墓地)等不同等级与不同规格的墓葬形制,符合汉代墓葬集中埋葬在城外的规律。

(作者系苏州市地名咨询专家组成员)

 

下一个: 阊门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1